如果你的兄弟姐妹里有假好人,你如何与他/她相处?睁一眼闭一眼生活或工作中如何与假装是好人的“小人”相处?如发现他是小人,敬而远之。关健是不知道呀,看不透他的伪装,只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观察一个人了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里有假好人,你如何与他/她相处?
睁一眼闭一眼生活或工作中如何与假装是好人的“小人”相处?
如发现他是小人,敬而远之。关健是不知道呀,看不透他的伪装,只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观察一个人了。如何对付假好人?
很多时候有这样无奈的情况,没法避免,想躲也躲不掉,又不想违心的去做些什么。但是这个社会虚伪的人太多了,还是那句话没法改变环境,只能去适应环境(拼音:jìng)。这也算一种博弈吧,说不定那个人活的更痛苦,毕竟整天处心积虑的算计也很累啊。还有多行不义必自毙,因果循环,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啊!!自己调整[pinyin:zhěng]心态《繁体:態》,做好自己的就好!
好人怎么样对付恶人?
与恶做斗争,针锋相对、睚眦必报可能是最差的选择最近这几天,经常有朋友跟我后台留言,讨(繁体:討)论关于美国和特朗普的问题。说实话,国际问题非常复杂,不是《读:shì》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不过,大家经常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
美国和特朗普这样与全世界为敌,与【yǔ】中国就不用说了,最近又(读:yòu)是对伊朗下手。最近几天的消息还有对印度取(qǔ)消发展中国家最惠国待遇,还有对墨西哥加征关税,对美国的那些铁杆盟友们,英德法日等,下手也都不客气。
大家想表达的观点,我很清楚,就是这样一个一点道义不讲,与全世界为敌的国家,还能够屡屡得逞,还能够创出了美国经济发展[pinyin:zhǎn]和特朗普自己支持(拼音:chí)率的新高。
我们不是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吗?我们不是说善恶有报吗(繁体:嗎)?美国这种四处点火,欺负别人的国家,为什么就没有【拼音:yǒu】报应yīng 呢?
澳门新葡京而且为什么这样【练:yàng】,美国还能屡屡得手呢?
我们《繁体:們》先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恶人,恶事做绝,恶贯满盈【练:yíng】,我们一般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基本无非就是骂一句:早晚不得好死,顶多还有一句:恶人自有恶人磨。但是,背后隐藏的是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但是很多人又会觉得,为什么这样的人,反而比很多人生活《练:huó》的好得多?
我们有yǒu 两句{读:jù}话经常用,一句诗:积善之家,必有余(繁体:餘)庆。还有一句: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金腰带。
这不是截然相反fǎn 的思路吗?那我们究竟该做个修桥补路,但是不得好报的好人,还是[pinyin:shì]做个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杀人放火的{pinyin:de}恶人呢?
我们来澳门永利看看《长短经》里的这一段【练:duàn】,我想大家可能会有所启发:
(议曰:世有行善(练:shàn)而反亡者。)
《易》曰:“积善之(练:zhī)家,必有余庆。”又曰【练:yu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何以征其然耶?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也(练:yě)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火不熄则谓水不胜(繁体:勝)火,此又与不【练:bù】仁之甚者也。又,五谷种之美者,苟为不熟,不如稊稗
夫仁亦在熟之而已矣(熟,成也。)。”《尸子》曰:“食所以为肥也{pinyin:yě},一饭而问人曰:‘奚[pinyin:xī]若?’则皆笑之
夫治天下,大(练:dà)事也。譬今人皆以一饭而问人‘奚若’者也。”
(议曰{yuē}:此善少不足以成名也。恶亦如之。何(pinyin:hé)以明其然《读:rán》耶?《书》曰:“商罪贯盈
天命诛之。余弗顺天,厥罪惟均。”由是澳门永利观(读:guān)之,夫罪未盈,假令中有罪恶,未灭也
今人见恶即未灭,以为恶不足惧(繁:懼),是以【拼音:yǐ】亡灭者继踵于世。故曰:“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读:shēn}。”此圣人之诫
)
由是观之,故知善也者,在积而已。今人见徐偃亡国,谓仁义不足杖也;见承桑失统[繁:統],谓文德不足【拼音:zú】恃{拼音:shì}也(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也。)。是犹杯水救火、一饭问肥之说,惑亦甚矣。
简单的翻译一下原文《拼音:wén》:
在生活中,我们[繁体:們]常常发现有的人(rén)尽做好事,反而不得好报,有的甚至短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然会有善报。”又说:“不积善就不bù 能成名。”怎么能证明这种说法呢?孟{pinyin:mèng}子说:“仁者战胜不仁者、就象水能灭火一样
似是如今为仁的人就象用一杯水去熄灭一车干柴燃起的烈火,火不灭就说水不能灭火。这和用一点(繁:點)仁爱之心(练:xīn)去消除不仁到极点的社会现象是同样的道理。又如五谷的品种再好,假如没有成熟,那还不如稗的种子
所以,仁爱也在于是否成熟啊!”尸佼说:“吃饭是为了长得肥胖,假如只吃一顿饭,就问别人说:‘怎么样,我胖了吗?’那么大家都会耻笑他。而治理天下,是最大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拼音:yǐ】看到成效的,现在人们往往急功近利,就(练:jiù)象吃了[繁:瞭]一顿饭就问别人‘我胖了吗?’一样。”[这是善德太少,还达不到成名的程度啊
恶也是这样。怎么能说明这道理呢? 《尚书》上说《繁体:說》:“商纣王已是恶贯满盈了,所以上天受命武王诛灭他。其余不顺天命的人,只看他罪恶的轻重如(练:rú)何
”由此看来,只是罪恶未满盈而已。假如(练:rú)有罪恶却未灭亡,就认为[繁体:爲]有罪恶也《读:yě》不值得惧怕,这就是世上灭亡者一个接一个的原因啊。
所以说:“罪恶不{pinyin:bù}积累到一定《拼音:dìng》程度,暂时是不会灭亡的。”这是圣人的告诫啊。
由此看来,善德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如果有人看到历史上徐偃王讲仁义却亡了国,就认为仁义不值得依恃;看到古【pinyin:gǔ】代承桑国国君讲文德而国家灭亡,就认[繁:認]为文德不值得依恃[承桑氏的君主遵循文德,罢废武功,后来导致国家灭亡。这就象用一杯水救火,吃一顿饭就问人“我胖了吗”一样糊涂了。
不{拼音:bù}管对于个人还是国家而言,简单的用《拼音:yòng》善恶来去评判,可能都会是比较低的维度,很多事情没法用是非善恶一概而论。
我【拼音:wǒ】们来看一段管子是如何应对当时能够[繁体:夠]和齐国相抗衡的南方大国之间的竞争、外交策略选择的。
当时楚国是南方的强国,楚国在(练:zài)当时一直都比较强大,但是一直也被中原的大诸侯国视为蛮夷。所以楚国《繁体:國》和中原大国之间(繁体:間)经常也会出现战争。当时楚国想吞并郑和宋两个国家,也就是今天的郑州、开封一带。虽然对这两个国家进行过多次攻击,但是楚国一直比较害怕齐国会进行干预。
楚王的策略就是,派人去结交齐桓公周边的人,进行游说,目的是让齐国不要干涉楚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吞并。楚王给出的酬劳可谓非常丰厚,说“谁能为我交齐者,寡人不{拼音:bù}爱封侯之君焉”,就是说谁办好了,就可以裂地封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繁:伕],很快,齐桓公周边的人基本上全部被楚国的人收买了。
这时候,齐桓公自己也{拼音:yě}被(读:bèi)身边的这些人成功的游说了。怎么说是已经被成功的游说了呢?他召见管仲说:寡人闻之,善(shàn)人者人亦善之。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寡人不善,将拂于道。仲父何不遂交楚哉?
意思就是说:我听说,别(繁:彆)人对你好,你就要对别人好。现在《读:zài》呢,楚王对我很好,如果我对《繁体:對》人家不好,就是不善,就是不合于道。
其实,这种情况,我们经[繁体:經]常会碰到。别人因为自己的目的,主动(繁:動)向你示好,给你利益,从一般意[pinyin:yì]义上来讲,我们确实应该是与人为善,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要么选择用这个与人为善作为借口,其实是贪图利益,而有些人是抹不开面子,被别人的这种善所绑架,然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到最终遭受了极大的损失,我想大家可能碰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
楚王的这些把戏肯定逃不过管仲的眼睛,那管仲是如何应《繁体:應》对的呢?
管仲把当时的形势,以及楚王的策略分析给齐桓(练:huán)公听,总结下来就是:是欲以文wén 克齐,而以武取宋、郑也。
这时候,通常意义上【练:shàng】,或者说从齐桓公自己的认知来讲,只有两条路(练:lù)可选,一条是接受楚王的示好,对楚国吞并郑国和宋国的《拼音:de》行为视而不见,另外一条路就是直接和郑国对着干,采取最为明确的立场,坚定的捍卫郑国和宋国两个国家的领土完整,保护好自己的这两个小弟,做一个有担当的大哥。
管仲给出的是第三种方式,同样是出兵解救宋国和郑国,但是不要主动攻击楚国,而是先礼(繁:禮)后兵,也就是先请求楚国不要攻打这两个国家,如果楚国同意呢,就《读:jiù》是用文的方式。如果楚国不答应,那就正式开战。我们经常说要文修武备。文修的前提,或者说基础必须是武备,如果没有(拼音:yǒu)武备做基础,文修有时候就是愚蠢。
随后齐桓公帅兵南下,与楚王(练:wáng)在召陵会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这(繁:這)个问题的建《练:jiàn》议和方法,其实就是对楚国的要求:毋贮粟,毋曲堤,无擅废嫡子,无置妾以为妻。就是说不要储存多余的粮食,不要到处建设堤坝,不要擅自废除嫡子,这里应该是已经被立为储君的公子,不准将妾置立为妻。同时要求楚国解决焚毁郑国的城池的问题,和宋国的水源被堵的问题。楚王没有答应这些要求,但是应该说对齐国还是非常的忌惮的,往后退兵七十里驻扎下来。
随后,齐桓公派军队在郑国的南部修筑了一座百代城,并且规定,从百代城一直往北到黄河,都有郑国自己来筑城,其实就是给郑楚两国划定了边界,如果楚国还敢来再来侵略,就是和齐国对着干了。而对于宋国被堵塞的水源《拼音:yuán》,齐桓公也命令军队进行了挖掘,恢【拼音:huī】复了宋国的水源。同样,楚国也不敢再来堵塞。
这些问题都解决以后,齐桓公开始向南讨伐楚国。最南边一直到汶山,这个汶山应该不是云南的汶山,综合判断应该是江西的汶山,也就是说基本已经打到了(繁:瞭)楚国的最南{pinyin:nán}边。这时候,应该说已经把楚国打服了,打怕了。
我们来看一下整个过程。对于立志于要称霸诸侯的齐国和齐桓公来讲,管仲的策略是先文后武,先通过外交手段,外交手段解决《繁:決》不了,再动用(练:yòng)武力,而且是不率先使用武力。说到底,就是要占领道德的制高点,很多人会说,干就完了,弄那么复杂干什么?我们今天的外交策略也一样,承诺不《读:bù》率先使用武力,不率先挑起争端
很多人觉得这是懦弱的表现,更多的应该是秀肌肉,或者是像美国一样,看谁不顺眼【练:yǎn】,先打了再说,直接把你打趴下,打服了为止。这是[pinyin:shì]用一种比较幼稚和简单化的思维。
在外交领域,占据道德制高点可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以对弱者的关爱,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的包容为标志的。这个世界是由很多国家和民族组成,有冲突或者说发生战争不仅仅是shì 双方的事情,澳门新葡京而且各个国家也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只是凭拳头硬而不讲道义,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且,即使是在其国内,也不可能是铁板一块,不符合道义的战争也会面对来自于国内的重重压力。而且随着战争时间的拉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反战的行列。
这【pinyin:zhè】里涉shè 及到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多说几句吧:文化和文明有何不同?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成果或者状态,而文明则更多的是一些普世的精神,比如对弱者的关爱,对不同的人的包容,其实,就是说物质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让人可以有了基础的劳动之外的精神的追求。
说的直接一点吧,文明这个词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练:shì)对弱者的关爱程度来衡量,可能会是一件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的(练:de)事。
很多朋友可能会有【拼音:yǒu】一个疑问wèn ,就是为什么在历史上经常,发达的文明总是被野蛮或者说落后《繁体:後》的文明征服。
原因很简《繁体:簡》单,就是野蛮或者说落后的文明更崇尚弱肉强(繁:強)食,更信《练:xìn》奉丛林法则。
这[繁体:這]其实就是人类作为动物来讲的底层法则和很多事情的底层逻辑。
只是人类(繁:類)开始社会化以后,更倾(繁:傾)向于保护弱者,也就是我们说的社会进步{pinyin:bù},文明的发展。
道德的[读:de]约束是要经过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繁:間),而且是很多人都已经利益受损的时候,利益受损者才会逐步团结[繁体:結]起来,去对抗那个伤害了所有的人的强盗。
但是,历史上也有一个案例也值得思考,就是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其实原因就在于,秦对各个国家各个击破,合纵与连横的好戏接连上演,六开云体育国很难真真正因为所有人的利益去与秦国对抗,这也是秦国能够最终各个击破的重要原因。而秦二世而斩,也不仅仅是偶然,是天下苦秦久矣,让所有人暂时放下了互相之间的矛盾,团结(繁:結)起来,灭掉了强秦。
今天谈的都是国与国之间的大事,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面对被恶人欺负,选择上来就针锋相对,可能是最差的《读:de》策略,而是要懂得(练:dé)选择时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有时还要用更多的利益去麻痹那个强大的对手,另外还要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力量和利益同盟,才有可能真正的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本文链接:http://21taiyang.com/Open-SourceComputers/7715741.html
怎(读:zěn)样收拾假好人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