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流派是什么,这一流派有什么样的创作特点?这个回答,让我们从一本“神奇的小说”开始。1962年,法国作家马克·萨波塔出版了一本小说《作品第一号》,全书151页,没有页码,背面空白,而且没有装订,像扑克牌一样散乱地装在一个封套里
“新小说”流派是什么,这一流派有什么样的创作特点?
这个回答,让我们从一本“神奇的小说”开始。1962年,法国(繁:國)作家马克·萨波塔出版了一【pinyin:yī】本小说《作品第一号》,全书151页【练:yè】,没有页码,背面空白,而且没有装订,像扑克牌一样散乱地装在一个封套里。
每页500至700字左右,每页的故事独立成篇。读者在阅读之前,可以像洗扑克牌一样将书页次序重洗,每洗一次,便可以得【拼音:dé】到一《yī》个新的故事。
更[读:gèng]奇特的是shì ,美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巴勒斯曾{读:céng}进行过一次非常“科幻的创作”:
他把报刊图书上的一些文章折叠起来,按【àn】折印剪开,然后再把这些文字碎片拼凑起来,便成为了一部作品pǐn 。
以上两则故事并不是段子,而是真实发生的事。这种(繁体:種)文学创【chuàng】作方式就是“新小说”作家的创作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并不多见,是新小说发展到后来的“极端”。
01 什么是“新小说”流派
“新小说”派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重要流派,它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女作家娜塔丽·萨洛特。她认为巴尔扎克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经过时,因而她希望改变原来传统的写法,倡导用新【pinyin:xīn】的方法来写小说【pinyin:shuō】。
比如说,不需要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不bù 用按时间顺序去写;人物也无须具有典型特征,对话也不用连贯,可以集中写短暂片断时间里的《练:de》复杂心理活动。
在这种主张的引导下,她于1939年发(繁:發)表了小说《向性》,1948年又出版了小说《一个(繁体:個)陌生人的【pinyin:de】肖像》。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既{拼音:jì}无完整故事,又无吸引yǐn 人的情节,只是描写叙述者如何去窥探一对父女的蜗居生活。但它得到了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带头大哥——萨特的高度赞扬,他认为这部作品:
“把一种能超[pinyin:chāo]过心理学而在人类存在(zài)本身中达到人类现实的技巧,发展到了最高顶点。”
萨特还专门为这部小说《繁体:說》写了序言[读:yán],他评价这一写作方{fāng}式为“反小说”,所以后来文学评论界又称“新小说”为“反小说”。
1950年,萨洛特又发表论文《怀疑的时代》,在论文中,她认为时代的怀疑精神使小说家不得不尽他的最高的责任:不断发现娱乐城新的领域,并防止他犯下最严重的错误:重复前人已发现的东(dōng)西。
这一论文后被[pinyin:bèi]评论界视为“新小说派”的【pinyin:de】宣言。自此,这种从内容到形式均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的奇特小说开始大量出现。“新小说”文学流派正式[pinyin:shì]确立,作家群体始渐形成。
阿兰·罗伯·格里[繁:裏]耶
1953年,法国另一位小说shuō 家,被公认为新小说派带头大哥的阿兰·罗伯·格里耶出版了小说《橡皮》,紧接着他又发表(繁:錶)了《窥视者》;1957年他又出版了第三{拼音:sān}部小《嫉妒》。
此后,米歇尔·比{读:bǐ}托尔的《路过米兰》、《时间的利用》、《改变》,克洛德·西蒙的《风》等相继问【wèn】世。
到了60年(nián)代,新小说派越出法国国《繁:國》界,辐射shè 至欧美一些主要国家。西欧相继涌现了莫里斯·洛什、马克·萨波塔等;美国则出现了巴勒斯等等。
这一yī 时(繁:時)期的作家从不同角度,更坚决地对传统现xiàn 实主义小说形式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比如莫里斯·洛什的作品基本上都以谈话为(繁体:爲)主题,以世界为他的王国,极力缩短叙述部分,甚至避免用叙述方[读:fāng]式,作品中充满戏剧性或荒诞片断。
菲利蒲·索莱尔斯的小说《H》里,全篇没有标点符号,且没有大写字母表明句子的开始,也没有段首空格表明段落的开始。再后娱乐城来,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说[繁体:說]的两则传奇创作故事了。
克洛德《读:dé》·西蒙
70年代后,“新小说”创作渐趋消退,作为文学流派逐渐走向了消亡。但1985年“新小说”派代表克洛德·西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新小说”已经得到了西方学界的认可,从而使它成为法fǎ 国乃至世界现代文学史中的一《练:yī》个经典。
02 新小说流派的创作特点
事实上,“新小说”派从未公开发表过自己的“宣言”和“纲领”,更没有自己的组织与刊物,但是这派作品的确有许多相同的创作观点:主张摒弃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方法,从人物、情节、主题、时间顺序、语言等方面进行改革。主{pinyin:zhǔ}张[繁:張]取消人物的核心作用,情节的连贯作用和作品的社会意义,改变小说与读者的关系,力图将小说从传统的窠臼中解{jiě}放出来。
他们宣称要与19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繁:傳》统决裂,探索新的小说表现手法和【pinyin:hé】语言,描绘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刻画出一个前人所未发现的【pinyin:de】客观存在的内心世界。
具体【pinyin:tǐ】说来,其创作有如下几个特点:
亚博体育1、创【chuàng】新
新小说派的带头大哥罗伯·格里耶就认为,在所有的时代(pinyin:dài)在任何艺术领域中,形式存在着、消《练:xiāo》亡者,但形式必须不断地更新。所以,小说创作方法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他宣【pinyin:xuān】称,19世纪的小说创作,在100年前是生机勃勃的;但[读:dàn]在当今[pinyin:jīn]它只剩下了一副空洞的范式,只会对模仿有用。
因为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对[duì]于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认识上也发生了变化,文艺创作必须打破陈规,向新的开云体育时间和空间探索,创立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和手法来表现变化了的世界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
在他们看来,巴尔扎克[拼音:kè]笔下的小[pinyin:xiǎo]说只是(pinyin:shì)同他所处的社会条件相适应,巴尔扎克风格的小说也不是唯一的小说。
既然与巴尔扎克小说相应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就不(bù)应墨守陈规,裹足不前,而必须创作与当下以及未来社会相适应的新小说,使读者从他们所熟悉的,认为是《pinyin:shì》永恒的社会生活习惯中解脱出来,以获得适应新社会和新【pinyin:xīn】小说的能力。
2、改革(pinyin:gé)
在他们看来,过去的小说(繁:說)已失去了[繁体:瞭]真实【shí】反映世界的能力,若想“真实”地反映生活,就必须进行改革。
萨洛特就认为,作家(繁:傢)的任务就是透过生活的表象去探索深入的真实。罗伯·格里耶同样指出,作家(繁体:傢)的任务在于描写出客观社会生活的人。
他们[繁体:們]认为,现实独立于人们的知觉和认识之外,并非从属于人的主观意志,人无法完【wán】整清晰地认识现实的真面目,从而对现实产生错误的看法。
所以他们认为,传统小说家按(拼音:àn)照自己的想法去铺排情节、塑造人物,以反映客观世(拼音:shì)界的做法是不准确的。
因为作家受自身的限制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对世界的认识难以正确全面,而只是诱导读者进入作者事先安排好的澳门新葡京虚构世界中,读者只能通过作者或作家所塑造的人物视角去看客观事物,如此就看不到客观世界的真实面目,以致忘(练:wàng)记自己所面临的现实。
3、反对以人为[拼音:wèi]中心
新小说派作家(繁体:傢)反对小说以人物为中心(读:xīn),主张把小说从人物{拼音:wù}模式中解放出来。萨洛特就认为,对于那些经作者运用艺术手法和通过戏剧化情节所塑造的人物,读者是怀有天然戒心的。
因为在传统的小说中,人物不过是作家思想的传话筒、甚至连描写的物都人格化了。传统小说中出现的任何事物都从属于人,这些事物的意义是由人赋予的,这就使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染上了人的主观[繁:觀]情感,也就失去了[le]真实性,不尽符合生活的真实。
他们还认为“人物{拼音:wù}”的含义和地位在当今时代应有所改变。罗伯·格里耶曾{读:céng}这样谈到“物”与“人”的关系:
“由于我们的小说中没有传统定义所说的那种‘人物’,于是人们就仓促下结论说《繁:說》在我们的小说《繁体:說》中根本看不到人。这是因为没有很好地阅读这些作品。书中的每一页、每一行xíng 、每一个字都是人
尽管人们在小说中看到许多‘物’,描写得又很细,但首先总得有人的眼光(guāng)在看,有思想在审视,有欲望在改变着它。”他们认为小说中重要的是描述事物的【de】形态或内心的活动,人物并非小说的中心,不过是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
4、场景{pinyin:jǐng}组合
他们反对虚构编造引人入胜的【pinyin:de】故《读:gù》事情节,主张以不受时空制约的场景组合来代替传统小说的情节发展。
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事物发展的进程无法预料,不也不具有严密的逻辑,不可能像[pinyin:xiàng]巴尔【pinyin:ěr】扎克小说中那样,将事情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作出全面的安排,决定每个人物的命运,并引出必然的结论。
关于这点(繁:點),可【练:kě】以用一句话概括【pinyin:kuò】:现实世界的实际生活也是平凡无奇的,没有那么多离奇曲折的故事。
他们认为,现代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学知识都远比19世纪的读者丰富,不相信那复杂的人物【拼音:wù】故事情节;这些情节使人物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自我一(yī)体,栩栩如生,实际上却像木乃伊一般地死硬僵化。
他们主张小说创作不必受[读:shòu]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的限制。罗伯·格里耶就指出,在一个只对[繁体:對]具有人性意义的时间有所不安的故事里,不必去重新建立时钟所指出的时间。
5、表现自身shēn
他们提倡文艺只表现自身,而极力反感作品中出现明显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因为在(读:zài)他们看来,世界的全貌和局部bù ,都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即便世界有意义也只是暂时的,甚至是矛盾有争议的{pinyin:de}。因为文学作品是不可能预先界定某种意义,而不管是什么意义[yì]。文学创作也只是一种解释和hé 阐明的行动。
所以,在他们的小说中,主要任{拼音:rèn}务不[读:bù]在于塑造人物,更不在于表达作者的de 政治立场、思想感情、道德观念等,而在于写出一个真实存在的、更直观的世界,以代替现在那种充满心理的、社会的、功能的世界。
于是,新小说作品都是在(拼音:zài)表现自身(拼音:shēn),只为自己创造自身的平衡和自身(读:shēn)的意义。
6、读者参予
他们反{拼音:fǎn}对传统小说使读者处于被动状态,而主张改变[繁体:變]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发挥读者的主动性、要求读者参与小说的创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繁:實)世界越发复杂矛盾,人的思想更是复杂多变。而巴尔扎克式的传统小说已不能满足现代读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有主动思想的欲望和要求,应让读者根据自己的(拼音:de)经历、经验(繁体:驗)对小说做出自己的理解。
他们认为,新小说不是读者轻松的娱乐,读者必须改变阅读传统小说所养成的舒服、被动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从小说所提供的不断变动的形象中,抓住{zhù}事【shì】物的真实面目,体悟人物内心的奥妙。
这一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参与创作{读:zuò}的过程。
7、语言革新(练:xīn)
在他们看来,传统小说所使用的语言呈现的是作家的主观思想,小说表现出来的[读:de]往往是作家想要表达的内容【róng】,而不是事物本身,这就妨碍了读者认识事物的真相。
所以他们主张革新小说的语言,反对使用带有感情色彩或人格化的词语,而主张采用没有个性的、中立的,表明视觉的和纯描写性的明确的词(繁体:詞)汇,即用冷静的、准确的{de}、像摄影机一样忠实的语言,以如实描写出真实,使读者真正地认识世界和自己。
基于以上创作特点,新小说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有好有坏,好多过坏,主要表现为:
人物失去了小说的中心位置,缺乏鲜明的个性,而只是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故事情节或是粗线条(繁:條),甚或根本没有,而主要内容是对客观事物或人物内心世界(pinyin:jiè)冷静、客观、详细、精确的记述。
即使有故事《shì》,也是头尾不明,线索不明,时空任意颠倒交错,现实、幻觉、想【拼音:xiǎng】象、梦境、下意识交织重叠;语言表达方式奇特,描述冗长、枯燥;思想内容含混,社会意义缺乏,让读者自由理解、自由想象和自由探{pinyin:tàn}索。
总而言之,新小说派的作品虽有不足之处,但他们反对墨守成规的传统小说创作方式,对现当代小说的不断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回答完毕《繁体:畢》。
本文链接:http://21taiyang.com/Gyms/12775444.html
新时期文学有哪些流【liú】派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