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甲骨文中不可能记载的内容有哪些?首先普及一个概念,甲骨文是一套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只是用来占卜的一套文字系统,并不是真正用来日常书写的文字,因为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形同毛笔以及形同编好的竹简的字形,所以甲骨文更学术一些的叫法是卜辞或者刻辞,是用来占卜的刻辞,而且由于是占卜内容,所以刻辞多为一正一反
你认为甲骨文中不可能记载的内容有哪些?
首先普及一个概念,甲骨文是一套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只是用来占卜的一套文字系统,并不是真正用来日常书写的文字,因为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形同毛笔以及形同编好的竹简的字形,所以甲骨文更学术一些的叫法是卜辞或者刻辞,是用来占卜的刻辞,而且由于是占卜内容,所以刻辞多为一正一反。所以现在找到的十几万片甲骨上记载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殷朝王族人员的相关内容,比如健康、生育甚至解梦,一方面是祭祀相关的内容,比如天气、收成之类,还有就是对周边征战的内容。甚至还有当时教学、学习的内容,当然这只是很粗略的说,实际记载的内容还要更加丰富,但总体来说,以国家、皇族的内容为主,可以说几乎没有对于普通百姓生活的记录。现在通过卜辞的记录,我们目前比较确定的一些信息是殷周王室世系,当时的干支纪年,一些征伐的人物、方国,而且这些都是可以和史记、春秋等典籍上的记载互证的但是像文学性的,或者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记载,甲文卜辞《繁体:辭》中是没有的。
甲骨文上有与夏朝有关的记载吗?
甲骨文的发现,给中国的史学家出了个难题。在(拼音:zài)甲骨文发现之前,中国的远古历史不仅不被国外史学界认可,甚至中国自己人都在否认,疑古派代表人物有顾颉刚和胡适。胡适:“东周以前【练:qián】无一字可信”。顾颉刚:“夏商周是全不可信的,中华五千年是胡说八道”。而司马迁的《史记》,更被说的一文不值。
甲骨文的横空出世,不仅让商[拼音:shāng]朝得到了国内外史学界的认可,而且让质疑《史记》的学(繁体:學)者闭上了嘴。
但令史学家哭笑不得的是[shì]:证明了商朝存在的甲骨文,却也同样证[繁体:證]明了夏朝的不存在。
因为在甲骨文里,不仅是没找到夏朝,连夏这个字都没(繁体:沒)有。
1:首先就是甲骨文里面根本连夏这个字都还没发明,夏这个字是一直到周(繁:週)初才发明出现,怎么(读:me)可能有人拿根本还没发明的字来替自己朝代命名的。
2:那会不会是夏人商人对夏朝的称呼不是夏而是其他?比如冬,春等,很不幸的是极速赛车/北京赛车shì ,甲骨文里面根本找不出能和夏朝类比的朝代。
3:甲骨文(练:wén)里面既[拼音:jì]然连夏字都没有,当然没有任何夏朝的纪载,出现了只有周人知道夏朝,而推翻夏朝的商人却不知道夏朝的怪事。
4:商最早的先主也找不到任何说他们在夏朝当官的事《pinyin:shì》迹,相反的,他们都早已称王,比方说比较出名的王亥,史记里说王亥是夏臣,但在甲骨文里面,王亥(练:hài)就是个王,而且是(pinyin:shì)最伟大的王之一,根本就不是任何人的臣子。
二里头考古队长许【练:xǔ】弘曾经主张考古要从史书中独立出来,给良渚文化敲锣打鼓的西方权威伦福儒也表示:考古不应该成为验证史书的工具。既然甲骨文连个夏字都没有,非要从(繁:從)中找出夏朝来可能是缘木《拼音:mù》求鱼了。
中华大地,史前的文化遗址是遍地开花,但奇怪的是,发现的商以前遗址和中[zhōng]国史书记载的根本就是两回事。挖出来的都是史书上没写的,史书上写的反而挖不到,二里头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他不管龙山文化,仰韶文化, 三星xīng 文化,良渚文化,中国史书上根本没记载,反而有写的尧舜禹夏根本挖不到。
为何甲骨文中可以找到河南的洛水和汝水,却找不到渭水?
甲骨文没有「渭」字,所以你找不到。
题主找「洛、汝、渭」三个字的甲骨文,其隐含判断就是这三个字都是表示「河流」。但这个隐含判断是有问题的:
1、「洛」在甲骨文中,是不是表示河南的洛河,还有很大疑问。2、甲骨文的de 「汝」其实是「(女水)」字【pinyin:zì】,在甲骨文中用作人名,跟表示河流的「汝」字恰好同形。
甲骨文没有「渭」,你可以直接用甲骨文的偏旁进行组合。
好,下文就详细谈一下这几个问题。目前的出土文献来看,西周金文都没有「渭」字,「渭」字始见于战国时代陶文和楚简文字。
引自,高明等,《古文字类编(修订本)》(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页648引自:《字源》(2013,天津古籍出版社),页959另外,要注意的是,洛河有两条,一条是河南的南洛河,一条是陕西的被洛河。
- 河南的「洛河」叫做「南洛河」,在河南偃师境内与伊河并流,所以亦称为伊洛河。「南洛河」是黄河的支流
而题主说的「汝河」是「淮河」的支流[练:liú]。
题主要问,甲骨文为什么没有「渭」,我觉得有两个可能:
第一:
甲骨文是占卜文献,不是《百科全书》《辞海》,不可能什么都记载,因此甲骨文没有记载「渭水」。当然,这个可能性不大。第二:
甲骨文是商人的文字,汝河和洛河都地处中原之地,属于商人的地望,所以,在甲骨文中记载是很正常的事情。渭水属于周人的地望,而且在商代dài ,那里是「华蛮杂(繁体:雜)居」的化外之地《练:dì》,以当时人有限的地理知识,商人不知道渭河很正常,所以没有记载。
引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第一册,页11-12
其实,「洛」在甲《拼音:jiǎ》骨文中出现的并不多,整个《甲骨文合集》五万片甲【pinyin:jiǎ】骨,只有编号为《繁:爲》【36960】一处卜辞提到「洛」。
【合集36960】卜辞《繁:辭》「王卜,在洛」,从甲骨[gǔ]文的语法来看,「洛」的{练:de}确表示地名。
但是是不是表示河南的洛河,还不是那么确定,因《yīn》为只有一一(pinyin:yī)例卜辞,无法归纳分析。
甲骨文中的「汝」根本不是表示河南的「汝水」,而是商代诸妇皇冠体育之一的(de)人名「妇汝」,就跟「妇好」、「妇妌」一样的名字。
比如:合集10816有「妇汝《读:rǔ》」的称谓:
【合集14025】和【14026】记载zài 的是商代两个诸妇分娩的卜辞:
一个叫做「妇(女力)」,一个叫做「妇(繁体:婦)汝」:
所以,甲骨文中「汝」其实是一个「(女水)」字,从(繁:從)「女」从「水」。
因为古文字偏旁位置不固定,左右皆可(读:kě)。恰好与后世的「汝」字形一样。
---------------------------------------------
虽然,出土文献[繁体:獻]「渭《wèi》」字直到战国晚期才出现,在周代的《诗经》中有「渭阳」字,就是表示「渭河」:
〈诗经·国风·秦风·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拼音:wǒ)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练:yǐ}赠之,琼瑰玉佩。这里的「渭阳」就是指的「渭河南岸」,古人将「山、水」以北称为「阴」,「山(读:shān)、水」以南称为「阳」。比如:
- 「华山」以「北」叫「华阴」
- 「襄水」以「南」叫「襄阳」
〈山海经·海内东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繁:鳥》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所谓,「渭」的称谓应该是周人的《读:de》叫法,周人灭商以后,成为天[拼音:tiān]下共主,「渭水」作为周人发祥地的母亲河,出现在周人的文学作品中,渐渐被天下人所知。
----------------------------
「渭」没有甲骨文,可以直接用古文字偏旁组合。
「三点水」的甲骨文和「胃」的金文(「胃」也没有甲骨文):要注意的是,甲骨文是刀笔文字,写圆弧笔比较困难(繁体:難),这一点一定要考虑。
「胃」字上面偏旁,在甲骨文中没有,比较相近的甲骨文字形是澳门永利「囟门【mén】」的「囟」,在甲骨文「囟」中加四个点就可以了。
「胃」字下面是「肉」字,在甲骨文的(拼音:de)写法是:
所以,将这几个偏旁一组合,就是甲[拼音:jiǎ]骨文(pinyin:wén)的「渭」字,这在书法创作中允许存在的【de】。
「渭{练:wèi}」的甲骨文差不多就是这样写:
为何甲骨文中可以找到河南的洛水和汝水,却找不到渭水?
甲骨文没有「渭」字,所以你找不到。
题主找「洛、汝、渭」三个字的甲骨文,其隐含判断就是这三个字都是表示「河流」。但这个隐含判断是有问题的:
1、「洛」在甲骨文中,是不是表示河南的洛河,还有很大疑问。2、甲骨文的「汝」其实是「(女水)」字,在甲骨文中用作人名,跟表示河流的《pinyin:de》「汝」字恰《拼音:qià》好同形。
甲骨文没有「渭」,你可以直接用甲骨文的偏旁进行组合。
好,下文就详细谈一下这几个问题。--------------------------------------------------
目前的出土文献来看,西周金文都没有「渭」字,「渭」字始见于战国时代陶文和楚简文字。
引自,高明等,《古文字类编(修订本)》(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页648引自:《字源》(2013,天津古籍出版社),页959另外,要注意的是,洛河有两条,一条是河南的南洛河,一条是陕西的被洛河。
- 河南的「洛河」叫做「南洛河」,在河南偃师境内与伊河并流,所以亦称为伊洛河。「南洛河」是黄河的支流
而题主说《繁体:說》的「汝河」是「淮河」的支流。
- 在陕西、甘肃也有一条「洛河」,一般称为「北洛河」,是「渭河」的支流,黄河的「二级支流」:
题主要问,甲骨文为什么没有「渭」,我觉得有两个可能:
第一:
甲骨文是占卜文献,不是《百科全书》《辞海》,不可能什么都记载,因此甲骨文没有记载「渭水」。当然,这个可能性不大。第二:
甲骨文是商人的文字,汝河和洛河都地处中原之地,属于商人的地望,所以,在甲骨文中记载是很正常的事情。渭水属于周人的地望,而且在商代,那里是「华蛮杂居」的化外之地,以当时人有限的地理知识[拼音:shí],商人不知道渭河很正常,所《拼音:suǒ》以没有记【jì】载。
引自:谭其骧[繁:驤],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第一册,页11-12
其实,「洛」在甲骨文中出现的并不多duō ,整个《甲骨文合集》五万片甲骨,只有编号为【36960】一处卜[繁体:蔔]辞提到[dào]「洛」。
【合澳门金沙集36960】卜辞「王卜,在洛」,从甲骨文的语法来看,「洛」的确表(繁:錶)示地名。
但是是不是表示河南的洛河,还【pinyin:hái】不是那么确定《拼音:dìng》,因yīn 为只有一一例卜辞,无法归纳分析。
甲骨文中的「汝」根本不是表示河南的「汝水(拼音:shuǐ)」,而是商代诸《繁体:諸》妇之(pinyin:zhī)一的人名「妇汝」,就跟「妇好」、「妇妌」一样的名字。
比如:合集jí 10816有「妇汝」的称谓:
【合[繁体:閤]集14025】和【14026】记载的是商代两个诸妇分娩的卜辞:
一[pinyin:yī]个叫做「妇(女力)」,一个叫做「妇汝」:
所以,甲骨文中「汝」其实是一个「(女水)」字,从「女[拼音:nǚ]」从「水」。
因为【练:wèi】古文字偏旁位置不固定,左右皆可。恰好与后世的「汝」字形一样。
---------------------------------------------
虽然,出土文献「渭」字直到战国晚期才出现[繁体:現],在周代的《诗《繁:詩》经》中有「渭阳」字,就(读:jiù)是表示「渭河」:
〈诗经·国风·秦风·渭阳〉 我(pinyin:wǒ)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这里的「渭阳」就是指的「渭河南岸」,古人将「山、水」以北称为「阴」,「山、水」以南称为「阳(繁:陽)」。比如:
- 「华山」以「北」叫「华阴」
- 「襄水」以「南」叫「襄阳」
〈山海经·海内东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繁:於)河。所谓,「渭」的称谓应该是周人的叫法,周人灭商以后,成为天下共主,「渭水」作为周人发祥地的母亲河(pinyin:hé),出现在周人的文学作品中,渐渐被天下人所知。
----------------------------
「渭」没有甲骨文,可以直接用古文字偏旁组合。
「三点水」的甲骨文和「胃」的金文(「胃」也没有甲骨文):要注意的是,甲骨文是刀{拼音:dāo}笔文字,写圆弧笔比较困难,这一点一定要考虑。
「胃」字上面偏旁,在甲骨文中没有,比【bǐ】较相近的甲骨文字形是「囟门[繁:門]」的「囟」,在甲骨文「囟」中加四个点就可以[yǐ]了。
「胃」字下面是【shì】「肉」字,在甲骨文的写法是:
所以,将(繁体:將)这几个偏旁一组合,就是甲骨文的「渭」字,这在书法{拼音:fǎ}创作中允许存在的。
「渭」的甲骨文差《练:chà》不多就是这样写:
本文链接:http://21taiyang.com/SoccerSports/2558532.html
甲骨文记载[繁:載]的具体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