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末年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满清占领东北,吞并蒙古,为什么不吞并朝鲜?这个问题问的不错。清(后金)在天聪元年(1627)和崇德元年(1636)两次进攻朝鲜,最后朝鲜国王李倧在坐困南汉山城,各道援军被清军击败的情况下,在崇德元年十二月三十日,被迫向清朝投降,朝鲜国王率三公九卿行三跪九叩之礼,与清朝结为“君臣之国”,并接受奉清朝正朔、惩办主战大臣、以其子为人质的条件
在明朝末年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满清占领东北,吞并蒙古,为什么不吞并朝鲜?
这个问题问的不错。清(后金)在天聪元年(1627)和崇德元年(1636)两次进攻朝鲜,最后朝鲜国王李倧在坐困南汉山城,各道援军被清军击败的情况下,在崇德元年十二月三十日,被迫向清朝投降,朝鲜国王率三公九卿行三跪九叩之礼,与清朝结为“君臣之国”,并接受奉清朝正朔、惩办主战大臣、以其子为人质的条件。《燃藜室记述》:清主曾阵于麻田浦,设坛于浦南,为九层阶,张黄幕立黄伞,盛陈兵甲旗纛,手下精兵数澳门新葡京万,结方阵。令上步行百许步,率三公九卿行三拜九叩头之礼于平地。值得一提的是,清朝这两次大型军事行动都曾经几乎占领过朝鲜全境。但是并没有像吞并漠南蒙古和黑龙江流域一样去吞噬朝鲜,而是让朝鲜做为他的藩属国即可,我认为清朝之所以会这么[繁体:麼]做有如下原因:
首先,这和朝鲜半岛的地理环境是有关系的,朝鲜半岛上的地形由山地、平原、山谷和海岸高原组成。其中山地部分占了整个国家面积的80%,这种地形首先就不利于满蒙骑兵发挥长于冲突的特长,有难以驻军的一面。而且朝鲜半岛在古代物质条件比较匮乏,富裕地区较少,产粮仅够自己温饱。天启六年,编修姜曰广、王梦尹在出使朝鲜后,就描述了朝鲜国内的贫苦经济情况。
《山中闻见录》:朝鲜通国皆山,原野甚少,大率多水田,总计八道,富饶者不过三道。毛文龙以银易米,以中国之货易该国之米,而仍称苦也【练:yě】。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清朝要全面的管控朝鲜建立行政机构、驻扎相当规模军队必不可少,而朝鲜的土地物产相对贫瘠,清朝很可能就要动员自己的粮饷来支付驻军费用。然而当时的清朝只局限于东北地区和漠[练:mò]南,在财政上还要应付对明作战和笼络蒙古人。很显然,算算经济帐,驻军朝鲜这事很不划算,而且满蒙八旗壮丁数量本就有限,一旦驻军,还容易分散自己的军事力量,何况两次征伐朝鲜,掠夺了大量人口、物资,造成了朝鲜“公私波荡,蓄积一空”,一旦占领我想清朝当地驻军等着饿肚子吧!
其次,清朝之所以兼并漠南蒙古和黑龙江诸部就是看重了这两个地区的[练:de]兵员素质,他们的加入对于清(拼音:qīng)军的强兵硬战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提高,而朝鲜的兵员素质就比较尴尬,如若朝鲜人在被吞并后不能形成战力对明作战,占领了又有何用。
尽管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后金军的战斗力(拼音:lì),尤其是野战能力确实非常强。但是,人数却非常(练:cháng)少,据《满文老档》显示,在天命六年,后金境内只有231个牛录,若是按一牛录300丁【练:dīng】来计算(有些牛录根本不满丁,不再本文考虑范围),也只有6.9万人,这还是加入部分蒙[繁:矇]古牛录的数量,如果除去,女真本族人丁就更少了。所以,想要在对明作战取得成功,就必须扩大自己的力量,那么将漠南蒙古和黑龙江诸部拉入自己的军事体制就很有必要。
事实上,后金从很早开始就非常注重拉拢(繁:攏澳门金沙)蒙古人,就比如说努尔哈赤,据《老档》记载,每逢归附的蒙古人数众多时,他都会去亲自迎接款待,“汗亲御衙门,宴所来投人”。还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每一蒙古男丁月给米一斗及银二钱”。由于蒙古人的骁勇善战,努尔哈赤一开始就毫无保留的将蒙古人当做主要军事力量,给予与女真军相同的装备。
《满文老档》天命七年三月初七条:来归之蒙古人,优者服以良甲,劣者服以次甲,一如我军,盔尾甲背,缀字为记。在天命八年,征讨内喀尔喀札鲁(lǔ)特部的军事行动中,有数量不[练:bù]少的蒙古人接受了赏赐,可见来归的蒙古人为后(繁体:後)金(清)的军事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努尔哈赤及其后继者皇太极也着力征服黑龙江诸部,尤其是对索伦部的征服放在了首要位置,在满蒙联军的强大攻势下,崇德[pinyin:dé]六年,索伦部归附清朝,索伦人壮丁“挽弓十石,能自缚于树,射熊澳门新葡京虎洞穿,负之而归”,其壮勇男丁披甲当兵,成为八旗精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朝鲜兵的战斗力就比较差(pinyin:chà)了,岁月如梭,宗主国从元切【练:qiè】换到明,本地政权从(繁:從)王氏高丽转到了李氏朝鲜,外部环境不断变换,朝鲜兵的战斗力却一如既往的稳定,稳定的“差”。
就比如说万历援朝之战的初起阶段,一月之内,大半个朝鲜居然被丰臣秀吉的日本军占领,搞得明朝君臣以为朝鲜君臣通敌,幸好朝鲜(xiān)的“爸爸”大明及时出兵续命,否则后果大家都知道。再如萨尔浒会战,这个大明的好儿子又干(拼音:gàn)起了坑爹事,居然与女真军做交易,用明军的人头当自己的回国通行证。附图。
尽管朝鲜人竭力否认这件事,但是还是在自己(pinyin:jǐ)的史料里留(读:liú)下了蛛丝马迹,当朝鲜兵得知与后金的合约达成后,竟然驱赶前来避难的浙军士兵,这能相信朝鲜军营里的明军士兵[练:bīng]是安全的吗?
《栅中日录》:约解之说来报阵中,军卒喜跃,无复部伍极速赛车/北京赛车。适有浙兵七八名来到阵前,军卒纷纷驱出,不可禁抑。我想这样勇于卖队友的熊兵,后金(清)一边怎么敢用来冲锋陷阵,用不起啊!当然后金也征发过朝鲜军队,但[dàn]是多征火枪手和炮手,远远开个枪炮就行了,近身肉搏绝对不要。
最后,就是意识形态开云体育问题,后金与漠南蒙古,黑龙江《拼音:jiāng》诸部语言、风俗习惯、社会组织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容易团结,形成合力。这些特点都是朝鲜所不具备的,如果在当地驻军,很容易爆发冲突,清军又得派兵去镇压,又会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圣武记·开国龙兴记》:夫草昧之初,以一城(pinyin:chéng)一旅敌中原,必先树羽翼于同部。故得朝鲜人十,不若得蒙古人一;得蒙古人十,不若得满洲部落人一。族类同,则语言{读:yán}同,水土同,衣冠居处同,城郭土著射猎习俗同。所以,清朝对朝鲜还(繁体:還)不如走上层路线,让朝鲜王室提供清朝想要的资源,还可以通过强行不平等的贸易来换取所需的物资,这远远比直接占领更加有利。
引用文献【练:xiàn】:《燃藜室记述》、《满文老档》、《圣武记》、《山中闻见(繁:見)录》、《栅中日录》
本文链接:http://21taiyang.com/SoccerSports/13991925.html
1637年满(繁:滿)族入侵朝鲜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