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皇帝在位时,有哪些忠臣与贪官?嘉庆皇帝其实也是个当得有点憋屈的皇帝,虽然一生勤勤恳恳,厉新图治,可惜此时大清只有一个腐朽的外壳,内里早己空透!嘉庆从乾隆手里接过大清的班与乾隆从雍正皇帝接过来的大清江山有天壤之别
嘉庆皇帝在位时,有哪些忠臣与贪官?
嘉庆皇帝其实也是个当得有点憋屈的皇帝,虽然一生勤勤恳恳,厉新图治,可惜此时大清只有一个腐朽的外壳,内里早己空透!嘉庆从乾隆手里接过大清的班与乾隆从雍正皇帝接过来的大清江山有天壤之别。大清朝在雍正手里被治理的非常富足,乾隆从雍正手中接过来的是个家底厚实的大清朝,上半生也算勤免,所以才有了#30"康乾盛shèng 世#30"的辉煌。可后来就飘飘然找不到北了,再加上和坤,纪晓岚等拍马之臣的谗言,七下江南,小诗写的杠权的,忘了(繁:瞭)江{读:jiāng}山社稷,把祖宗积下的家当败个精光。人民【拼音:mín】揭竿而起,白莲教贯穿几省。
尽管嘉庆皇{拼音:huáng}帝想把江山治好,惩治了以和坤为道的一大批贪官奸臣,又有以刘墉,王杰等忠臣辅《繁体:輔》助,但奈何国库空虚,流匪四起,外国列强虎视眈眈,还是没有(拼音:yǒu)回天之术!
为什么嘉庆的能力不行,却还是被选为皇帝?
嘉庆,即清仁宗,爱新觉罗.永琰,即位后改名颙琰,后世以其年号“嘉庆”作为常见称呼。永琰是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生母为乾隆令妃(后晋封令贵妃、皇贵妃)魏佳氏。
永琰生母于乾隆四十年去世,死后被尊谥令懿皇贵妃,嘉庆帝继位后再被追封为孝仪皇后。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后,孝仪皇后祔帝谥,称孝仪纯皇后。嘉庆帝永琰出生时,其父乾隆帝已经是五十岁的老人了,在之前就有了(拼音:le)十四个皇子,皇孙也《读:yě》生了一大把。所以永琰在幼年时候并没有被父亲所特别重视,不过普通皇子身份,日[pinyin:rì]后荣华富贵肯定不会少,但储君之位应该是不要奢望的了。
但是人的命运就是这么玄妙,天命{pinyin:mìng}在谁,是怎么也躲避不开的。在永琰出生之前,他[pinyin:tā]的兄长们,就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已经去世了多位,这其中有:
皇长子永璜----因为是庶子,所以并没有被寄予厚望,又因为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嫡母孝贤皇后的治丧【练:sàng】礼仪中表现得不够悲伤,被因发妻qī 去世而哀伤过度、乃至迁怒于彼地乾隆帝大加斥责、声色俱厉地言称(繁:稱)“大位断不可传于此人”,几乎被当场赐死。
日后永璜也因为wèi 这次打击导致郁郁寡欢,忧虑成疾,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早早离世,时年二十三。乾隆帝在其死后很(读:hěn)懊悔,觉得对于长子过于严厉,所以追封其为定亲王,谥号安,册立其子绵德为第二代定亲王(永璜次子名绵恩,这个皇孙的事情我们后面会着重介绍)。
皇次子永琏《繁体:璉》----生母为乾隆帝孝贤皇后长子,实打实的嫡长子,自幼深受父母钟爱,于乾隆元年(1736年)被乾隆帝按照祖制密立为皇储,其名字藏于(繁:於)密匣中,安放在于乾清宫正{zhèng}大光明匾后。
如果一切正常,永琏就是乾隆帝之后的嗣皇帝。但是天命不在其身,乾隆三年(1738年),永琏突然患病,不治而薨,年仅九岁。乾隆帝哀恸不已,向大臣们出示了册立其为皇太子的密旨,表明自己的心愿,将永琏追谥为端慧太子,以皇太子礼仪隆重安葬。
皇三子永璋----同样因为在嫡母孝贤皇后的治丧礼仪中表现得不够悲伤,遭到了与大哥永璜一样的厄运,父亲乾隆帝大加训斥,责骂为“不忠不孝之人”,被直接剥夺了继承皇位的资格此后(繁体:後)永璋虽然没有如同大哥永璜一样精神崩溃,早早离世,但也是浑浑噩噩得过了十来年。就在永琰出生前三个月,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nián))七月,二十五岁的永璋去世,死后追封循郡王。
皇七子----永琮,孝贤皇后次子,身份也是嫡子。在其同母兄永琏去世后八年出生,乾隆帝本欲立其为皇太子。可惜就在永琮出生的第二年,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虚岁两岁的永琮因天花夭折,乾隆帝想要立嫡子(拼音:zi)为嗣的愿望再次(cì)落空。五十二年后,嘉庆四年(1799年),已经即位三年的嘉庆帝追封兄长永琮为哲亲王,以告慰刚刚去世的父亲乾隆帝。
皇九子、皇十子----两个皇子出生即夭折,一个夭折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一个夭折(繁体:摺)于乾隆十八年nián (1753年),连名字都没有。
皇十三子----永璟,乾隆帝继后那拉氏次(练:cì)子,出生时也算是嫡子。不过命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读:nián}),虚岁《繁体:歲》三岁的永璟夭折。
皇十四子----永璐(pinyin:lù),与永琰同母,生母都是孝仪皇后(生永璐时为令妃)。他没有弟弟永琰那样的好命,仅仅活了四岁,就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也就是永琰出生那一年的三月,因种痘而夭折。永璐(练:lù)夭折后七个月,永琰《练:yǎn》出生。
以【yǐ】上,就是永琰出生前,即已去世或夭折的诸(繁体:諸)兄,共计八人。而乾隆本人的儿子一共也不过十七人。
即便这样,在永琰出生后,他的兄长还有四哥永珹、五哥永琪、六哥永瑢、八哥永璇、十一哥永瑆、十二哥永璂等六人。在这诸兄中,有天资聪颖的,有心性淳厚的,还有身份贵重为嫡子的,怎么看,日后的皇位也不会轮到永琰这个不起眼的皇十五子头上。
永琰出生之后,其母孝仪皇后先后又生下皇十六子、皇十七子,这也是乾隆帝最小的两个儿子。其中皇十六子在三岁的时候又夭折了,皇十七子永璘倒是平安长大这样《繁体:樣》,在乾隆帝可以选择的嗣皇帝(pinyin:dì)范围(繁体:圍)里,包括永琰在内,不过只有八人而已。
也不知道乾隆帝是怎么想的,本来皇子人数就不多(拼音:duō),他还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将皇四子永珹出继给自己的十二叔和硕履懿亲王允裪为嗣孙,虽然可以承袭履郡王爵位,但是就(拼音:jiù)此断(繁体:斷)绝了继承皇位的可能。
而在永琰出生前一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帝将皇六子永瑢也过继出去,给自己的二十一叔慎靖郡王允禧为嗣孙,日后晋封为质郡王、质亲王。和永珹一样[繁:樣],永瑢也断绝了继位【pinyin:wèi】的可能性。
不过即使这两位皇子没有过继出去,同样也不会有继位可能:永珹去世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永瑢去世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都走在父亲乾隆帝的前面。这只能说他们命中注定,与皇位无缘吧。
余下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六个皇子中,乾隆帝最器重的是皇五子永琪,托后世艺术文学作品的福,永琪的知名度相当高,堪称乾隆帝第一爱子。在历史上,永琪的确也是乾隆帝中年之后最钟爱的儿子,史载其“幼聪慧[练:hu世界杯ì]学,少习马步射,武技颇精,博学多才,娴习各语,熟谙天文、地理、历算”,而且心性仁厚、恪尽孝道。对于这个儿子的表现,乾隆帝确实是很满意。
乾隆帝在几个嫡子先后去世后,心中对于立嫡已经存在犹豫,所以也暗中考察其余诸位皇子,以便选择。虽然这个gè 时候,尚有皇十二子zi 永璂这个嫡子在#28其母为乾隆帝继后那拉氏(读:shì)),但是乾隆帝在心中,实际{pinyin:jì}上的长子永琪(永琪是第五子,乾隆帝当时在世的最长儿子、第四子永珹已经过继出去,所以永琪是实际上的长子)已经无限接近皇嗣的位置了。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帝在圆明园居九州清晏殿居住时,突然遭遇火灾,危急之中,是永琪及时赶到,以手臂击破殿[pinyin:diàn]门,背起乾隆帝迅速逃离火海。这件事情给予乾隆帝震撼的同时,也在其心里更加坚定了立永琪为(拼音:wèi)嗣的决心。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册立二十四岁的永琪为荣亲王,这是乾隆诸皇子中,生前封亲王的三个人之一(另外两位是永瑆、永琰。而永琪是第一个生前封亲王的皇子)。这个时候,乾隆帝的意思很明确了,就是要将皇位传给永琪。
可惜天不遂人愿,乾隆帝的立嗣又一次落空,就在第二年,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荣亲王永琪因背疽去世,年仅二十五岁。永琪的去世,使得五十七岁的乾隆【拼音:lóng】帝几乎崩溃,他没有料到自己一次次属意钟【练:zhōng】爱的儿子,但是一次次的失去选定的继承人,是不是冥冥中天意注定,自己的身后的继承之位要经历(繁:歷)如此的磨难。
二十七年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垂垂老矣的(练:de)乾隆帝在回想起英年早逝的皇五子永琪时,还止不住的唏嘘《繁体:噓》:
“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pinyi直播吧n:shè】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将示明言,乃及复因病旋逝。不胜痛惜矣。”
在皇五子永琪这个心目中最佳的储君人选早逝后,乾隆帝只剩下了五个儿子可以供选择了。不过其中尚【拼音:shàng】有皇十二子永璂,因其母为乾隆帝继后那拉氏,所以是嫡子身份{拼音:fèn}。
虽然这个儿子才智品性都dōu 是中人而已,不过在注重嫡庶宗法的乾隆帝眼中,拥有嫡子【pinyin:zi】身份的永璂自然相比其他兄弟具有天然的承嗣优势。
如果一切正常的话,永璂在没有其他选择的乾隆帝眼中,必将依靠其嫡子身份获得皇太子身份,密立为储君,在乾隆帝百年后继位为帝。而与永璂才智能力品行都差不多的永琰,因为庶子的身份,相比毫无优势,只能望储位而生叹了。
但事情就是这么诡异,就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永璂的生母皇后那拉氏在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莫名其妙地同皇帝发生冲突,导致夫妻反目,皇后甚至断发以示决裂。乾隆帝大怒之下因此与那拉氏断绝夫妻情谊,将皇后遣送回京,收回了册印册宝,之后一度还想废黜那拉氏皇后之位后来总算考虑到朝(piny亚博体育in:cháo)野观瞻,乾隆帝没有废后,但是夫妻已经形同陌路。那拉氏返京后被软禁于皇宫,削减待遇,不废而废。
乾隆(pinyin:lóng)三十一年(1765年)七月,那拉氏皇后在郁闷绝望中薨逝《练:shì》,乾隆帝刻意压低了她的身后待遇,草草安葬,并将其在后宫中《读:zhōng》所留下的画像、物件、文字全部清除,彻底抹去了那拉氏曾经留下过的生活印记。
对于那拉氏所生下的皇十二子永璂,自己的亲儿子,乾隆(读:lóng)帝是怎么也不能将其清除掉的。所以只【练:zhǐ】能勉强留在宫内生活。当然,嫡子身份什么的就不《bù》要想了,能够平安生活,就算福气所至。
从父母决裂之后,永璂就再也没有得到过乾隆帝的关爱,像一个隐形人一样,默默生活在皇宫中皇子们的住所内,一住就是十一年,自乾隆【lóng】乾隆三十一年到四十一年(1765-1776年)。期间永璂成婚,也没有按照惯例分府出宫居住,内务府也不敢触霉头,询问乾隆帝如何安排。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十五岁的永璂在默默无闻中去世,生前没有(读:yǒu)封爵,身后也没有子嗣,在落寞中走完一生。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乾隆帝去世后,他的十五弟颙琰才《繁:纔》追封(读:fēng)其为多罗贝勒,以安慰这个命运不佳的兄长。
就这样,在冥冥天意和人为折腾中,乾隆帝的皇嗣人选终于只剩下了四个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者,选立皇嗣的事情,再也不能耽搁。而此时剩下的四位皇子(皇十二子永璂虽然在世,但是自动忽略)中,自己其实都没有看中。这个时候,乾隆帝甚至有了传位于皇孙的念头,前文所述的定亲王永璜次子绵恩,是乾隆帝的次孙,但[读:dàn]是自小英武聪明,处事果决,十七岁就封皇命掌管禁军精锐“神机营”。乾隆帝颇为喜爱这个皇孙,在儿子们不怎么成器的情况下,他动了传[繁体:傳]位于孙子的念头。
不过,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乾隆帝还是没有违反“伦序当立”制度,越过儿子传位孙子,他不想明初时“靖难之役”重现于本朝。建文帝和成祖的叔(练:shū)侄相残故事,若是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而再次出现,那就太丢脸了le 。
绵恩因此与皇位擦肩而过。不过他后来还是承袭了定亲王爵位,执掌禁卫军五十余年,寿高七十五,一直活到道光初年,也算是富贵一生,没有遗憾了。
排除了孙子的继位权后,乾隆帝只得在四个皇子中再加筛选,对比优劣,总要选一个相对合适的继承人出来。首先是皇八子永璇,这个儿子年龄居长,本来机会很大。不过他一贯举止轻浮,做事浮躁,品行也不是很好,乾隆帝觉得永璇作为储君的条件还是不够。极速赛车/北京赛车尤其永璇为人{读:rén}又孤傲乖戾,和诸兄弟、朝臣等关系疏远,人缘也差强人意,更加使得他的继位希望渺茫。
再有【yǒu】,永璇自幼腿脚就不好,患有腿疾,走路一跛一跛,于(读:yú)形象上也是失分不少(读:shǎo)。这些性格和生理上的缺陷,使得永璇被乾隆帝所放弃,退出了皇嗣竞争人选。
不过永璇的心态倒是很好,优哉游哉。没有【练:yǒu】当上嗣皇帝,反而如释重负(繁:負),放松下来,此后尽情安享富贵荣华。
乾隆帝及嘉庆帝乃至道光帝祖孙三代,对于永璇都优容有度,加以奉养。永璇一(练:yī)直活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十八岁时(繁体:時)才去世,不但是乾隆{读:lóng}帝诸子中最后去世的,同时也是整个清朝最长寿的皇子。这也是永璇的幸运之所在。
皇十一子永瑆,和永璇同母,都dōu 是淑嘉皇贵妃金氏所生。永瑆个人素质相对出色,书法功底(读:dǐ)深厚,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才华也是高于其他皇子,有《诒晋斋随笔》、《仓龙集》、《诒晋斋法书》等著作传世,学识文化素养都是一等一{pinyin:yī}的。
但是永瑆文才方面是够了,骑射武学方面就差强人意一些,平时又效仿儒亚博体育学文士的风格行事,醉心于书画诗词,文章歌赋,简直是一副名(练:míng)士派头。
对于永瑆的这种文士做派,乾隆帝十分不喜欢,清朝以骑射起家,历代皇帝都重视保持马上技艺,武功才能,乾隆帝同样看重这一点。永瑆虽然个人素质高{pinyin:gāo},才华横溢,但是偏重于儒学文艺,艺术家气息浓厚。乾隆帝不想自己选了一个宋徽宗、李后主、金章宗似的接班人,最后危wēi 害到社稷安定。所以空有才华的永瑆也被排除出储位人选。
皇十七子永璘,这个时候不过七岁,还是个无知儿童,不谙世事。同时小小年纪就体现出为人顽劣,行事粗鲁,不学无(拼音:wú)术的败家子德行。这样的小孩儿,乾隆帝躲(拼音:duǒ)都躲不及,怎么会将江山社稷交给他。永璘也被排除在外。
选来选去,最后只剩下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勉强入得了乾隆帝之眼。相对来说,永琰算得上品行端庄、举止有度、勤勉好学;而且为人节俭忠厚,忠孝友悌,个人素质虽然不上永瑆那样拔尖,但在皇子里面已经是很难得了。
在乾隆帝注重的骑射武艺方面,永琰不能说出类拔萃,但是尚能够依照祖制去要求自己,勉力学习,技艺也在水准线之上,诸皇子中,算是最好的。最让乾隆帝满意的,是永琰非常地“听话《繁体:話》”,对于父亲的诏令指示,他都会不折不扣地去落实完成,从不多言,并且尽力将任务办的【拼音:de】符合圣意,妥妥当dāng 当。这和其他皇子办差时敷衍推诿的情况截然不同,更是使乾隆帝对永琰高看一眼。
在衡量了许久之(练:zhī)后,永琰这个既没有特别突出优点,也没有明(pinyin:míng)显缺陷的儿子,就成为了乾隆帝最后的选择。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九,乾隆帝第二次秘密立储,将永琰的名字郑重其事地写入谕旨中,以密匣封存,放入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此后,这件事乾隆帝只告诉了少数几个军机重臣,并嘱咐他们严守秘密,所以永琰被立为皇储的事情,几乎无人知晓。这一年,永琰刚刚十三岁。因为之前秘密立储及属意储君人选都因为疾病或者早夭而离世,所以乾隆帝对于这个选定了的皇储也不是十分有信心。在定下永琰储位之【拼音:zhī】后,心中不安的乾隆帝甚至亲自到【拼音:dào】天坛向上天祷告,默(练:mò)默祈求:
“所定之子若贤,能承大清基业,则祈昊苍眷佑,俾得【拼音:dé】有成;若其人弗克负荷,则速夺[繁:奪]其算,毋误国家重大之任,予亦可另行选择。”
意思就是请老天爷给他把把关,如果这(繁:這)个儿子确实是真命天子,那么就保佑他平安成长,将来继承大清江山。如果选择有误,那么就让上《读:shàng》天早早带走他,以免使得国家所托非人,我【拼音:wǒ】也可以另外择继承人,承袭大统。
不得不说,经历了多次钟意的继承人意外离世后,乾隆帝对于立储之事已经没有多少信心,不得不求助于上天,以稍稍减缓自己内心的忧虑和仿徨。
幸好永琰确实是天命所在,没有如同之前诸兄长一样福薄,平平安安地在生活成长学【xué】习中不断成熟,时时以“养心、敬(读:jìng)身、勤业、虚己、致诚”等要求自律,个人品德快速成长,已经是老年乾隆帝心目中zhōng 十分满意的合格储君了。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二十九岁的永琰在父亲乾隆帝八十寿辰时被封(练:fēng)为和硕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兑现了六liù 十年前继位初所里下的誓言,不超过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的年限,在登基六十年后,禅位给皇【拼音:huáng】太子,退为太上皇。
九月初一,乾隆帝将尘封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已经二十二年的密匣取下,当众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明年接过自己的皇位,成为新一代天子。永琰也成为清朝第二位正式公开的皇太子,虽然时间只有四个月。
之后,乾隆帝令永琰改名为颙琰,以使天下臣民百官便于避讳,定新君年号为“嘉庆”,颁诏天下各藩国,咸使闻之。嘉庆元年(1796年)正(读:zhèng)月初一,太和殿前,乾隆帝举行盛大禅位【拼音:wèi】典礼,将皇位正式禅[繁:禪]位于皇太子颙琰。颙琰自父亲手里接过了象征皇权的“皇帝之宝”,登基称帝。成为清朝第七代皇帝,入关后的第五代皇帝。
这一年,颙琰三十五岁,距离他被秘密立为皇储,已经过去了二十二年的漫长岁月。
本文链接:http://21taiyang.com/Open-SourceComputers/8021140.html
免费手机观看嘉庆(繁体:慶)皇帝电视剧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