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文物,不让出国(境)展览? 1、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陶质彩绘,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中国有哪些文物,不让出国(境)展览?
1、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属新石器【拼音:qì】时代仰韶文化类型,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繁:縣》阎村。陶质彩绘,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拼音:jiàn)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读:fǔ】,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陶(拼音:táo)鹰鼎,属新石器时《繁:時》代,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
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guāng)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pinyin:dì)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后母戊铜鼎,属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拼音:gōng】元前十一世【拼音:shì】纪),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亦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4、利簋,属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繁:臨)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5、大盂鼎,属西周康王时期,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拼音:tǔ》。鼎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153.3千克。 6、虢季子白盘,属西周,清道光年间陕西【拼音:xī】宝鸡虢镇虢川司出土
虢季子白盘铸于周宣王时期,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重器。 7、明代凤[繁:鳳]冠,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繁:後)各2顶
六龙三《练:sān》凤冠,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径约20厘米。龙《繁体:龍》全系金制,凤系点翠工艺(以翠鸟羽毛贴饰的一种工艺)制成。 三龙二凤冠,即孝端皇太后凤冠,高26.5厘米、口径23厘米,凤【练:fèng】冠共用红、蓝宝石一百多块,大小珍珠五千余颗,色泽鲜艳,富丽堂皇,堪称珍宝之冠
九龙《繁:龍》九凤冠,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有珍珠3500余颗,各色宝石150余块。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练:kǒu)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风、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读:zuǒ》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
这顶豪华的风冠【guān】,共嵌红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粒。 8、嵌绿松石象牙杯,属商代,1976年安阳市{读:shì}殷墟妇好墓出土。这件象牙杯高30.5厘米,是用象牙根段制成,因料造型,颇具匠心
侈口薄唇,中腰微束 9、晋侯苏钟,属西周厉王时期,1992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八号墓出土。该组编钟大小不【读:bù】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 10、大克鼎,属西周晚期,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xī)扶风法门镇任村出土,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
11、太保鼎,属西周初期,传清道光间山东寿张县梁{pinyin:liáng}山出土。通高50.7厘米、口径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耳上各有两(liǎng)个立虎,器身上有棱脊与纹饰,腹内有“太保铸”三字,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奭。现藏天【练:tiān】津博物馆
12、河姆渡出土朱漆碗,属新石器时代,1977年浙江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食器,木质(zhì)、敛口,呈椭圆(繁体:圓)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
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繁:較]甚),微有光泽。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朱漆碗的发现,说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pinyin:jù)的表面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13、良渚出土玉琮王,属新石器时代,1986年余杭(pinyin:háng)反山12号墓出土,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墓主关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读:gāo]的玉制礼器《pinyin:qì》。高8.8厘米、射径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
14、水(拼音:shuǐ)晶jīng 杯,属战国时期,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
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实用器皿【拼音:mǐn】,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现藏浙江[练:jiāng]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5、淅川出土铜禁,属春秋中期,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读:èr)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zhù】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zhàn)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现藏河南博物院。 16、莲鹤铜方壶,属春秋中期。1923年于河南新【练:xīn】郑李家楼春秋(繁:鞦)郑国大墓出土
青铜制盛酒或盛水[拼音:shuǐ]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
17、齐王墓青铜方镜,属西汉时期,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乡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繁:釐)米、重56.5千克。背部有五个《繁体:個》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练:yòu】各铸二钮
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yào》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练:zi)和座子固定时[繁:時]用的
现藏淄博市博物馆。 18、铸客大铜鼎,属战国时期,1933年寿县朱家集#28今{拼音:jīn}属长丰县#29李三孤堆楚王[wáng]墓出土。又名楚大鼎或大铸客鼎
19、朱然墓出土漆木屐,属三国时期(吴),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漆木屐前面是有一个孔栓绳子,后面有{练:yǒu}两个孔作成木屐的形态。 20、朱然墓贵族生活图漆盘,属《繁:屬》三国时期(吴),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
盛食器,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内外颜色有区别。漆盘内的画面{练:miàn}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拼音:bù]分又包括三个画面:右侧为驯鹰(繁:鷹)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现藏马鞍山市博物馆
21、司马金龙墓出土漆(练:qī)屏,属北魏时期,1965年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每块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 22、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拼音:huà],属北齐时期,1979年山西太原娄睿墓出土
23、涅槃变相碑,属唐代,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石雕碑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大云寺《pinyin:sì》寺宇早毁,碑于1957年移入山西省博物馆陈[繁体:陳]列。 24、常阳太尊石像,属唐代,山西省运城盐湖区安邑镇道观遗物
像高150厘(繁:釐)米,以白石皇冠体育雕造,形象丰颐,神态和穆。右手持扇,左手扶几,盘坐于长方石座上。座的四面刻有铭文及供养人姓名
现藏山西省博物馆。 25、大玉戈,属商代前期,1974年黄(繁体:黃)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玉质{pinyin:zhì}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堪称“玉戈之王”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26、曾侯乙编钟,属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拼音:běi】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27、曾侯乙墓外棺,属战国早期, 28、曾侯乙(yǐ)青铜尊盘,属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整套器[pinyin:qì]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一个空壳,再【读:zài】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就可铸成所需的器物。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de》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29、彩漆木雕小座屏,属战国时期,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号hào 墓《mù》出土
30、红山文化女神像,属新石【读:shí】器晚期,1983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zhǐ]女神庙主室西出土。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 31、鸭形玻璃注,属北燕时期{pinyin:qī},1965年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
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繁体:細》长尾,尾(练:wěi)尖微残
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拼音:bō}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读:chōng》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lí]器中十分罕见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32、青铜神树,属商代,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拼音:duī)二号祭祀坑出土。土青铜神树由树座和树干两(繁:兩)部分组成,树干【pinyin:gàn】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
树座略呈圆锥(zhuī)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三山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山顶正中,干直,树根外露。树干(繁:幹)上有三层树枝,每层为三枝丫,枝丫端部长有果【guǒ】实,一果枝上扬,果上站立一鸟,两果枝下垂
在《拼音:zài》树桠和果托下分别铸有火轮。在树的一侧,有一条龙援树而下,龙身呈辫索状马面头,剑状羽翅。从造型来看,该青铜神树应是代表{pinyin:biǎo}东方的神木“扶桑”
如此巨大(拼音:dà)的青铜神树会由于重心的上移而倾斜,现在看到的复原青铜树是由几条钢制缆绳斜拉固定的。空心的青铜树干里面也是用钢管加固支撑的。有学者认为这棵青铜神树如果全部按原型{xíng}组装竖立起来,原来的三足底座根本无法(pinyin:fǎ)承受其全部重量
由此推测这棵青铜神树应该是为一次大型祭祀而临时铸成,而不是作为长期陈列而设置的。现藏三星堆博物馆,在汶川大地震时,青铜神树当时不停地摇晃,但由于被一根银色钢丝绳牢牢地固定在玻璃罩内,底座也用牢固的螺【pinyin:luó】丝钉(读:dīng)加固在大理石底座板上,所以在8.0级强震中没有倒下。
33、玉《练:yù》边璋,属商代,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pinyin:kēng)出土。通长54.5厘米,遍体满饰图案,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繁体:場)面。
图案上(练:shàng)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三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靴,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28可能代表太阳#29,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繁体:氣)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在山形【练:xíng】图案的低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28可能代表祭祀台#29,山的外侧,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
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云雷纹下的一幅也是三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三个人《拼音:rén》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第五幅又是两座山,内(繁体:內)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状若象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
这些图案反映yìng 出古蜀(拼音:shǔ)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现藏三星堆博物馆。 34、摇钱树,属东汉,1990年四川绵阳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
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拼音:jī)座《读:zuò》为[繁体:爲]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
树冠可分七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二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饰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二十四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龙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繁:幣)等图案。树杆直径约1厘米,叶片最长约15厘米,最短为10厘[拼音:lí]米,每片树叶厚约2毫米,树高度应在1米左右,为三向八枝
所谓三向,即为(拼音:wèi)摇钱树枝杆被分为三层共八片枝叶,呈对称分(读:fēn)布。 特别有意思的是树杆上有造像,高约5厘米,宽约2.5厘米。两侧各有一条飞龙,龙长约6厘米
人像站立状,身着(pinyin:zhe)袍衣,双手下垂合于腰前,整体造型美观而大方。细看枝叶,每两片为一对,有如芭蕉叶的,叶片上铸有圆形方孔钱,每钱相互连接《拼音:jiē》,铸有一人作弯腰伸臂捡钱状,叶[繁体:葉]片外侧四周犹如太阳的光芒,延生出许多长短不一的万缕细丝;有如椭圆形的,一头为乒乓球大小的圆环,两侧铸有飞龙,龙头顶着钱币,两龙之间用钱币连接,叶片外侧如同刺猬般的短刺所包裹。现藏绵阳市博物馆
35、铜奔【练:bēn】马,属东汉,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面出土。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练:zī》
骏马昂首嘶鸣,躯[繁体:軀]干壮实而四肢修长《繁体:長》,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龙雀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繁体: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繁体:來)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雕塑的重(练:zhòng)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练:zú)上。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练:yuán】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原邮电(繁体:電)部发行的JP32纪念邮资明信片、1997年发行(拼音:xíng)的1997-3《中国旅游年》纪念邮票、普通【读:tōng】邮资明信片以及联合国1996发行的一套邮票中的一枚均以马踏【拼音:tà】飞燕为邮资主图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36、铜车马,属秦代,1980年秦始皇陵封土(tǔ)西侧出土。共两乘,一前一后(hòu)排列
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jí]公元前221—前210年间。铜车为单辕双轮车[繁:車],辕长246厘米,轮径为59厘米,车舆分前后,平面《繁:麪》呈凸字形,凸突部分是御手所坐之处
铜御手高51厘米,重52公斤《读:jīn》。其神态恭敬中又有一丝得(练:dé)意,充分表现出一个高级奴仆的心理。车室的后面有门,左、右与正前辟有三【练:sān】个窗户
正前窗板为(繁体:爲)镂空的菱形花纹,窗板可以开启,便于主人与御手互通信息。两侧窗可以前后推拉,窗板亦是镂空菱形纹,从室内可以观察到车外的情况,但外面的人难以看清车内。蓬盖[繁体:蓋]面积达2.3平方米,将御手也罩在下面
蓬用铜骨架{pinyin:jià}、铜条支撑,上覆以绢帛。 4匹马的de 高度为91—93厘米,长度为110—115厘米。4匹马的重量也不相同,分别为177公斤、180.7公斤、183公斤和212.97公斤
四马神态各异:中间的两匹马昂首正视前方,两侧的马略{读:lüè}侧视,张大鼻如喘息状。铜车马在制作上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粘接(pinyin:jiē)以及子母扣、纽环扣、锥度配合、销钉连接等各种工艺。钻孔的最小直径为1毫米,饰件多处用如发丝的铜丝,窗板的铜片仅厚至0.12—0.2厘【lí】米,车辆头的内孔滚圆,就象车床加工的一般
铜车马的许多零件都{拼音:dōu}与现代使用的相似,如车门、前窗用的活动铰页,其形状与今日门窗上使用的活页非常相似;系马肚子、马颈的套环采用《读:yòng》了策扣连接,策扣与今日人【拼音:rén】们用的腰皮带上的策扣完全相同。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37、墙盘,属西周中期,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
此盘为西周恭王时期作品。器形宏大《pinyin:dà》,制造精良。微氏家族器具,通(pinyin:tōng)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深8.6厘米
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读:jiào)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此名。盥洗器,此盘造型规(繁体:規)整,纹饰精美,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饰凤鸟纹,圈足部饰两端上下卷曲的[练:de]云纹,全器纹饰以云雷纹衬地,显得清丽流畅。盘内底部刻有18行铭文,共284字,记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
铭文首先追述了列王的事迹,历数周代文武、成康、昭穆各王,并叙当世天子的文功武德。铭文接着叙述自己祖先的功德,从高祖甲微、烈祖、乙祖、亚祖祖辛、文考乙公到史墙。颂(繁体:頌)扬祖先功德,祈求先祖庇佑,是典型的{练:de}追孝式铭文
人们从微氏家族的【拼音:de】发展史中,可看出周王朝对殷商遗民采取的政策。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盘铭也是一篇很漂亮的书法作品,其文体使用简明整齐的四字句式shì ,这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
现藏陕西省周原扶风博物馆。 38、淳化大鼎,属西周早期,1979年陕西咸阳淳化县(繁:縣)史家塬出土。该鼎[拼音:dǐng]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
平沿、方唇,口沿二直耳,耳圈大而高,饰(繁体:飾)夔纹。宽(繁:寬)体垂腹三柱式足,腹外壁有三个半圆形大耳,与三柱足相对应,腹上{拼音:shàng}部饰兽面纹三个,每一兽面纹之下又各浮雕出一牛首,每柱足也饰浮雕兽面。该鼎形制浑厚,造型生动,纹饰奇伟
此鼎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繁体:圓》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至今仅见此一器。它是迄今所【suǒ】见西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者,也是迄今出土的圆鼎中最大者。其他著名的西周青铜重器如大盂鼎通高(pinyin:gāo)102.1厘米,口径78.4厘米,重153.5公斤,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都稍逊一筹
淳化大鼎是研究西周早期周人分布和青铜器铸造工艺的重要资料。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39、何尊,属西周时期,1963年陕西宝鸡东北郊贾村出土
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拼音:fēi]棱(读:léng)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yǒu》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
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122字的铭文,残损3字,现存119字。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pinyin:wáng]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成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繁体:統】治天下
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成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这是周成王(练:wáng)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的文告,而其中“宅兹(繁:茲)中国【练:guó】”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40、茂陵石雕。西汉茂陵霍去病墓之大型石刻,是一{pinyin:yī}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古代石雕艺{繁体:藝}术珍品,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化遗产,举世无双的古代雕刻艺术杰作
这批作品构思超凡,题材多样,富于大自然的山野情调,意象博大深沉。特别在表现各种动物的造型xíng 上,惟妙惟肖,生(shēng)动传神,皆蕴含着饱满的生机,或腾跃或宁息,生态万般,无不各具其妍,韵致宛若。质朴而有灵趣,力雄风雷,气势浑厚磅礴,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石刻表现手法洗练,雕凿勾勒并用,以意运斤,精微入rù 化。相石拟形之构思,有石破天擎,神全意【拼音:yì】足,浑若天成之妙,乃我国古代雕刻艺术,以写实象生{读:shēng}与写意并重之优秀范例。作品风格凝重刚健,恢宏含蓄,是一批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雄厚气质的艺术瑰宝
现[繁:現]藏陕西茂陵博物馆。
原置于陵墓前方的主像“马踏匈奴”,高168厘米、长190厘米,以一匹刚武雄健、气势轩昂、庄重有力、威风凛凛的战马将一龇牙咧嘴、仍手持弓箭垂死挣扎的匈奴踏于腹下为题,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繁:瞭)当时{pinyin:shí}人们对霍去病战功的赞扬,象征着正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雕刻手法朴实浑厚,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大胆的想象力。揭示出(繁:齣)为霍去病建冢刻石的主题,寓意极为深刻。
卧牛长260厘米,宽160厘米,成功地表现了牛的温良驯服,粗壮有力的特点。神情安祥宁静,显示出坚韧耐劳、质朴敦厚的性格,圆睁的眼睛,肥大的喘息的鼻和宽厚的嘴,使牛的形象xiàng 更为真实而生动。西汉时牛仅在军事意[拼音:yì]义上次于马,而在生产、运输、交通等方面都已普遍使用
由于牛力大于人力,牛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弥补了战时劳动力不足。反击匈奴长达十几年的战《繁:戰》争,多少精壮男子奔驰沙场,同时国内还有兴修水利、宫殿、陵墓、苑囿(拼音:yòu)等役事,农田耕作人力匮乏不言而喻,是牛,填补其间,发挥着重大作用。《史记·大宛列传》载,李广利西征大宛出敦煌时人6万,牛就10万,说明战时马匹不足也以牛代之,牛在军事上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牛的辛勤劳作zuò ,是汉王朝迅【pinyin:xùn】速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反击匈奴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读:zhòng)要因素,茂陵石雕不可能没有劳苦功高的老黄牛。
41、河姆渡【拼音:dù】出土陶灶,属新石器时代,1977年河姆渡遗址T243出土。夹砂灰《读:huī》陶,通(练:tōng)长55厘米、通高25厘米。俯视呈鞋底形,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
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三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读:ān》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现藏浙江省博物(练:wù)馆
42、大秦景教流《pinyin:liú》行中国碑,唐代陕西西安大秦寺sì 遗物。西安碑林第二室里立着一通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著名石碑,由唐建中二年(781年)僧景净撰,吕秀岩书并题额。高279厘米,宽99厘米
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pinyin:zhōng》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读:rù】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
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jǐng》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繁体:彿》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
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wén》功底极其深厚。现藏西安碑林《pinyin:lín》博物馆。 43、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唐代,1970年西安南《pinyin:nán》郊唐代窑藏出土
此壶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壶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径2.2厘米、足8.8×7.1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镀连结着壶盖与提梁,上口敛而底部呈扁{biǎn}弧形,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周身看不到焊缝。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壶身中央,壶腹两《繁体:兩》侧面用模具冲压舞马图,突出于壶面的、金(pinyin:jīn)色的、奇异的马
这匹马身躯健硕,长鬃披颈,前肢蹦直,后肢弯曲下蹲,口中叼着一yī 只酒杯,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极速赛车/北京赛车感。据考证,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马。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44、兽首玛瑙杯,唐代,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又称镶金兽首玛瑙《pinyin:nǎo》杯,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玛瑙制作,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首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首上有两只【练:zhǐ】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
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帽,能够卸下,内部有流,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此杯琢工精细,通体呈(pinyin:chéng)玻璃光泽,晶莹瑰丽。整个杯的造型与动态,描述了《繁体:瞭》全神贯注、飞驰疾奔的猛兽向前突冲的一瞬间,曲尽其妙,令人rén 心动
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首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这件国之重(zhòng)宝,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一件高贵的艺术品,同时(繁体:時)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亚某国进奉唐朝的国礼,意义非同一般,是在东西方文明碰撞(拼音:zhuàng)的火花中诞生的一件重要文物。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45、景云铜钟,唐代,陕西省西安景云观遗物。陕西省博{拼音:bó}物馆里陈列着一座雕铸着飞天、龙、狮、独《繁体:獨》角兽、蔓草和云朵(练:duǒ)的大铜钟——极为珍贵的唐“景云钟”。它是唐景云二年#28公元711年#29铸造的,高247厘米,口径165厘米,距今已有1300年,但敲起来,声音仍清脆宏亮,音韵优雅浑厚,听了使人心旷神怡
现在人们在除夕【练:xī】之夜听到的中(zhōng)央人《拼音:rén》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
46、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唐代,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出(繁:齣)土。锡杖由唐懿宗供养,长196厘米,重[pinyin:zhòng]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杖身4轮套12个环,中饰柿蒂状忍冬花结座,上托流云仰莲,5钴杵及智慧珠。锡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锡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拼音:jiè】,极为精细,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态可掬,神情动人,锡杖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
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pinyin:yǒu)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其中四{sì}个大环象征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小环则代表十二部经。杖头为双轮四股十二环,四股以银条盘曲而成,每股套装雕花金环3枚,股侧铭刻:“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臣安淑郧,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读:qián》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
这枚锡杖是佛教世界的权威,为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属佛祖释迦牟尼,是《读:shì》世界锡杖之王。《锡杖经》云,佛告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1987年4月,封闭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神秘(繁:祕)之门被打开,此锡杖随着被发现《繁体:現》
现藏法【练:fǎ】门寺博物馆。 47、八重宝【bǎo】函,唐代,1987年四月初八佛诞日法门寺地宫出土。八重宝函的最外一重,是一个三十厘米立方的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由于是檀香木所造,难抵年月侵蚀,发(fā)现时已朽腐残破,仅余下的盒壁四周,有释迦牟尼说法图、阿弥陀佛净土图及礼佛图等描金加彩浮雕
第七重宝函以银铸成,四壁以平雕刀法刻有“护世四大《练:dà》天王”像,顶(拼音:dǐng)面有行龙两条,为流云所围。四天王形相栩栩如生,持弓执箭,各有神将、夜叉多人侍立,极其qí 威严,使人肃然而敬。凝目而视,彷佛诱人追随函壁的画像驰骋三界,遨游九重天
第六重宝函为素面盝顶银宝函,是八个宝函中最特别的一个,宝函通体素净,不加丝毫雕刻绘描而浑然生辉,出土时有绛黄色绫带封系。第五重名为鎏金如来说[繁体:說]法盝顶银宝函,第四重宝函则为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外型均与第七重宝函相近。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pinyin:huò)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拼音:de》图景,造型逼真而细腻
两个宝函的场景丰富生动,人物众多,工艺精湛。第三重宝[繁体:寶]函为金筐宝钿【练:diàn】珍珠装纯金宝函,第二重宝函是金筐宝钿珍珠装武夫石宝函。两函外形近似,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极其华丽精美
不同之处,是前者以金铸[繁:鑄]成,后者则以武夫石磨制而成。 第一重宝函即佛指舍利所藏立之所——宝珠顶单檐【拼音:yán】四门纯金塔,塔顶为宝珠型,四面檐角翘起,阁额及檐下均饰菱纹。塔四面开门,门周布鱼子纹,门下部有象征性飞梯至塔座,小巧玲珑,金碧辉煌
塔座中立一小银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八重宝函精雕细琢,美不胜收,但它的价值,不仅在平雕刀法、宝钿珍珠装及盝顶这些古代工艺,还在于刻凿《繁体: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来造型,正是佛[繁体:彿]教密宗内蕴的深刻表现,是密宗文化艺术史的一幅剪影。现藏法门寺博物wù 馆
48、铜浮屠,唐代,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该鎏金浮屠原置于地宫前室的阿育王塔内,通高53.5厘米,底座长宽【练:kuān】各28厘米,二层长宽各24厘米,三层长宽各19厘米,房檐长宽各23.51厘米,重7.4千克。为模铸成型,精致玲珑,四角正方形亭单层阁式shì ,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
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有弧形踏步。塔身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练:wài)左、右各列一力士。门额以上铺作和人字形斗拱,门(繁体:門)两侧各开一处直棂窗
顶为单檐四角攒尖(jiān)形,铸有瓦垅,檐角略翘。再上为印度式的、高耸的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和刹杆组成,刹底为须弥(繁体:彌)座,往上为依次渐小的六个相轮,相轮以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及宝珠,气象十分庄严、写实,是我国古代高超手工技艺的绝妙(miào)佳品。
塔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第四枚佛(繁体:彿)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49、铜错金银四龙四(读:sì)凤方案,属战国时期,1974年河北平山县出土
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公斤。此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繁体:臥)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练:fēn)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
四龙独首双尾。龙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上部龙顶(繁:頂)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pinyin:gǒng}和案框饰勾连(繁:連)云纹
这件方案案面原为漆板,已腐朽不(练:bù)存,仅留铜案座。它的造型内收而外敞,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以浮雕或圆雕为主的传统手法。另外,四条龙头上各有一个斗拱,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出战国时期的斗拱造(拼音:zào)型
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读:suǒ》。
50、中山王铁足铜鼎,属战国时期,1977年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鼎为子口内敛,上有云形钮圜顶盖,两侧有一对附耳,腹部稍鼓(pinyin:gǔ),中部有凸弦纹一道,平底,下为蹄形铁足,此器铜体铁足的铸造技法在国内十分罕见[繁体:見]
鼎壁与盖部云钮以下、足部以上,刻铭文77行,每行6字(盖上二字,腹部凸弦纹以上三字,以下一字),唯末行1字,共469字,是已发现刻铭战国铜器中字数最多的。内容记述了该鼎为王十四年所制,斥责燕王哙让位相邦子之,遭致国破身亡,颂[繁:頌]扬自己的相邦司马,辅佐少君谦恭忠信【拼音:xìn】,以及率师征燕,夺城数十座,扩大疆土数百里的功绩。告诫嗣子汲取吴国吞并越国、越国(繁:國)覆灭吴国的教训,要警惕周围敌国等
内容可补史籍之不(bù)足,是研究战国及中山国历史和语言文字的重{pinyin:zhòng}要资料。铭文构字秀丽、刀法娴熟,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51、刘胜金缕玉衣,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练:wáng》刘胜墓出土。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厘[繁:釐]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为岫岩玉制作,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pinyin:yù]衣”
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整体主要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繁体:幾)乎一模一样: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pinyin:de》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
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作出[繁体:齣]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gè)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
一些玉璧,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读:hán】,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pinyin:xiǎo]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
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现藏河北省【拼音:shěng】博物馆。
52、长信[pinyin:xìn]宫{pinyin:gōng}灯,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县陵山出土。灯体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重15.85公斤。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
通体鎏金,灯体是一位跽坐掌灯、优雅恬(拼音:tián)静的宫女。中空,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读:kě》拆卸。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拼音:chéng}烟道
灯罩由两片弧[读:hú]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dòu}形。器身共刻有(拼音:yǒu)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
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xìn 侯刘揭所有。刘揭文帝时受封,景帝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pinyin:tài}后居所长信宫使用
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繁体:將)此物赐于本族裔(pinyin:yì)亲窦绾。此灯做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可见它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
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jiàn)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考古(pinyin:gǔ)学[繁体:學]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堪称“中华第一灯”。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53、铜屏风构件5件,西汉,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现藏广州南越王博物馆《繁:館》。 朱雀屏风铜顶饰:立于屏【pinyin:píng】风两侧(繁:側)转角的顶上
朱雀顶上有管状的插座,是用来插雉鸡(繁:雞)羽毛的。朱雀昂首展翅,伫立在方座之上,全高26.4厘米,双翅距24.5厘米。其通体鎏金,自颈以下《读:xià》及双翅遍刻鳞片状羽饰,方座四面饰有火焰形纹
朱雀为汉代四神之一,主南方,以朱雀作顶饰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澳门威尼斯人思想(练:xiǎng)观念。
人操蛇屏风铜托座:通高{练:gāo}31.5厘米、横长15.8厘米。结构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两个大小相同的扁长方套筒组成的活页,可作90度展开,为屏风(繁:風)右翼障的下转角构件。下半部为力士托座,取自“越人操蛇”的传说
力士身着右衽褐衣、短裤、跣足。两眼圆瞪,眼珠外突,口咬一两(繁:兩)头蛇。双手操《读:cāo》蛇,双足跪坐夹蛇,五条蛇相互绞(繁体:絞)缠,玲珑通透
是两千多年前越人抓《拼音:zhuā》蛇吃蛇形象的再现。原通体鎏金,并有黑漆绘线,现仅留斑点。 蛇纹屏风铜托座:高23.4厘(繁:釐)米、长46.45厘米、宽29.4厘米
是屏风正《读:zhèng》间两边的托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套筒,如【练:rú】“之”字形,用来套入屏风的柱、枋;二是支托,由三条相互绞缠的蛇组成,蛇体正中两面各伸出一个,以保持屏风的平稳。蛇是古代越人崇拜的图腾,由此可见这是一件有地方特色的器物
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通高33.5厘米、通长27.3厘米。是屏风两边屏障下的托座,原有鎏金。半蹲在《pinyin:zài》托座上的蟠龙,昂首曲体盘尾,四足踏在由两条蛇构合成(读:chéng)的一个支座上
两蛇各卷缠(繁:纏)一只青蛙。蛙张口暴目,力图挣脱状。龙口大张,口内(繁:內)有一只两前肢攫住龙的口缘,头向前伸,好像逃脱了恶蛇的侵(qīn)袭,得到龙的保护,状态安详
此托座[zuò]将龙、蛇、蛙三者结合一起,是一件极(拼音:jí)具造型艺术之美的文物精品。蛇、蛙曾是古gǔ 越人的图腾,而龙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蛇缠青蛙,龙踩住蛇保护青蛙,似乎在讲述某个传说中的图腾神话故事。
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高16.7厘米、宽56.3厘米、厚4厘米,两面造型一致,为[繁体:爲]双面兽形。双目圆突、高鼻、张口露齿、状若微笑。头顶出双角,两眉和耳后鬓发飘向两边(拼音:biān),如三束飘带相互绞缠,正中和两侧各伸出一根圆管形插座,插入雉羽为饰
下鄂两侧伸出插榫,以固插在屏风顶横枋上。整器通体鎏(liú)金,兽面顶的双角、眉毛、卷云纹均用黑漆勾勒轮廓{拼音:kuò}线,管壁上刻有顺序数目。 54、角形玉杯,西汉,1983年西汉(读:hàn)南越王墓出土
通高18.4厘米,口径5.8—6.7厘米。口沿上微残,青玉质,半透(tòu)明{míng},局部有红褐《练:hè》色浸斑。仿犀牛角形,中空
口呈椭圆形,往下渐收束,近底处成卷索形回缠于器身下部。杯口沿阴刻弦纹一周,杯身以浅浮雕和双钩法饰勾连云纹。纹饰自口沿处起为一立姿夔龙向后展开,纹饰绕着{读:zhe}器【练:qì】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由浅浮(pinyin:fú)雕至高浮雕,及底成为圆雕
在浮雕的纹饰中,还用单线的勾连雷纹作填空补白。器体轻薄,抛光琢制俱佳,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艺术为一体,是明代以前唯wéi 一一件汉代遗作,在玉器史上占绝对重要的地位。现藏[pinyin:cáng]广州南越王(pinyin:wáng)博物馆
55、人物御龙【练:lóng】帛画,战国中期晚段,197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墓出土。长37.5厘米,宽28厘米。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pinyin:huáng}色
描绘巫师乘龙升[shēng]天的情景。巫{拼音:w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繁体:龍)身为舟,迎风奋进
龙尾之上立有长颈(繁体:頸)仙鹤,圆目长啄,昂首仰天。龙体之下有游鱼。人、龙、鱼均向左,以示前进方向(xiàng)
帛画中的华盖(繁体:蓋)飘带与巫[w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整个画面呈行进状,充满了动感。画中人物比{bǐ}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
人物略施彩[繁:綵]色,龙、鹤、舆盖基本上《读:shàng》用白描。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现藏湖南省博《练:bó》物馆
56、人《练:rén》物《读:wù》龙凤帛画,战国中期晚段,1949年湖南长沙东南郊楚墓出土。又名“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帛画长31厘米,宽22.5厘米,呈长方形,质为深褐色平纹绢,以写意手法绘人物及龙凤。画幅中是一位侧身直立合手祈祷的贵族妇人,身着宽袖长袍,细腰垂譬,神态虔诚,花袍上饰云状花纹,妇人脚踏一半月状物,似为龙舟,亦可释为弯月,妇人前上端绘有高颈昂首、尾翎卷翘、轻盈yíng 飘逸向上飞跃的凤鸟,与凤相对应处绘(繁体:繪)有伸脚卷尾、躯体弯屈、扶摇升腾的黄龙
根据当时楚国的习俗并结合文物考证,此画的妇女形象(读:xiàng)即是墓主人,作品的主题是表现龙凤引导死者即墓主人灵魂升天。人物合掌祝祷,神态庄重虔诚,处于静态;与动态的龙和凤形成对比,使整个画面构成对比中的和谐xié 。此画在丝织品上以墨线勾勒,用笔流畅
现藏湖南省(pinyin:shěng)博物馆。 57、直裾素纱禅衣,西[xī]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重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之高超,真是天工巧[读:qiǎo]夺
禅衣用纱料制《繁体:製》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禅衣。纱,是我国古代丝绸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它是由单经单(繁:單)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纱。密度稀疏,孔眼充满织物的表面,因而质地轻薄,古人形容“轻[繁:輕]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
上乘的纱[繁:紗]料,以蚕丝纤度匀细见长。素纱禅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并非因其织物的孔眼大,空隙《练:xì》多,而是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繁:蠶)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全称:旦尼儿),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
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pinyin:jì】术的高度发展。它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为国内所{练:suǒ}仅有,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gèng 是楚汉的骄傲
这件纱衣应属于辛追,辛追是汉代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澳门威尼斯人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8、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pinyin:guǒ】,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棺椁[拼音:guǒ]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mù》底正中。椁室上下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层层填《pinyin:tián》土夯实。
彩绘黑地漆棺,长(拼音:zhǎng)256厘米,宽118厘米,通(读:tōng)高114厘米。黑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二层,棺为梓木材质,斫木胎。内髹朱漆,其中棺内右侧板中上部《读:bù》朱漆上,用黑漆笔画草率勾出勉强成型的奔马和人物
外表以黑漆为地,用朱、白、黄、等色彩绘复杂多变的云气,云气之中,饰“仙人降豹”、“怪神操蛇”、“怪神弹奏 ”、“怪神射【读:shè】鸟”、“仙人静坐 ”、“怪神对奏”、“怪神骑马”等图案。值得注意的是,此棺纹饰与图案大都[练:dōu]采《繁体:採》用汉代新兴的堆漆装饰技法,云纹的轮廓线显著高起,因而立体感强,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
朱地彩绘棺,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朱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pinyin:zhōng》的第三层,棺为梓木,通体内外髹朱漆。外壁在朱漆上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颜色,绘出龙(繁:龍)虎相斗、双鹿腾云、双龙穿壁,以及仙人、云气、仙鹿等,整幅画面充满海外仙山与神仙洞府神秘迷离的气氛,并以此表达吉祥升(繁体:昇)仙的主题。现藏湖南省shěng 博物馆。
59、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yī]号墓出土。帛画覆盖在一号墓即辛追(拼音:zhuī)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中下【读:xià】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所绘以神、龙、日rì 、月为主
正上方的神,人首蛇身、披(拼音:pī)发而坐,其蛇尾缠绕在他身下。神话中女祸、伏羲、烛龙都是这种形象,但传说中由烛(繁体:燭)龙镇守天门,这与天国部分正下方的两扇开启的大门相对应,所以他极可能是烛龙神。烛龙的左右身侧画着五只仰天长啸的仙鹤,这是代表长寿的瑞鸟,它们使天国呈现一片祥瑞的气氛
烛龙的右边有九个红色的太阳,里面蹲伏着一只黑色的类似于乌鸦的鸟,古人称之为金乌,是古人眼中太阳的精灵。这些太阳半隐半藏在弯曲绵长的蓝色扶桑树中,而这种传说中的神树是太阳的栖息地,它生长在东海,有几千丈高。烛龙的澳门新葡京左边则是月宫的描绘,银白色的月牙弯弯如钩,正是月初的月象xiàng
其上有一只体形硕大的蟾蜍蹲伏着,口中还含着一颗可除百病的仙草灵芝。再上面是一只昂首腾跃的玉兔,它轻盈yíng 瘦长[拼音:zhǎng]的身躯与蟾蜍形成了有(拼音:yǒu)趣的对比。月亮之下,是一个美丽的女子轻舒广袖翩然而舞
烛龙之下,有两只展翅相对的飞鸟,长颈短duǎn 尾,这应是楚歌[pinyin:gē]中鸿鹄高飞举千里的鸿雁。其下,有两只兽首人身的怪物骑在神马飞黄上,手中牵绳,向左右飞奔,绳上扯着一个呈梯形的乐器——铎,振铎作响是欢【练:huān】迎升天之人的最高仪式。铎之下是两个呈倒形的天门,门上两旁是神豹两只和紧守通天大道的两位守门神—司阍,现在此二神躬手相立,恭敬作揖,他们和天国中所有的神、龙、瑞兽一起,正满怀欣喜地恭迎升天的老夫人
人间部分以华盖作屋顶,上有朱雀鸟作为装饰。华盖下是神禽飞廉,这只貌(拼音:mào)似猫头鹰的怪鸟专司引魂升天。 飞廉之下则是老夫人生前的一幅出行图,这位体【tǐ】态丰腴的老太太,锦衣华服、环佩叮铛,形象高贵,正手持拐杖踽踽前行
老夫人身后有三个贴身的奴婢,身前则是管家跪送丰美的食物。但也有(拼音:yǒu)人说是炼丹的方士正献上长生不老丹,这是秦汉时流行的用汞等物质炼成的长生之药。下面的图画可能是老夫人去世后悼念的场景,这些身着长袍的男人可能是其儿孙,他们面色青蓝,神色肃穆,尽显哀伤之态,他们头上的乐器磬也正在奏(zòu)出悲乐以示哀悼
地狱部分有一个赤身裸体的地神——鲧,正平托着白色的苍茫大地,他的脚下踩踏着两条巨大交叉的鳌鱼{练:yú},传说中只有鲧才能稳住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地府中更有面目狰狞的怪狗和双目圆睁的猫头鹰,它们虽不吉利,却能镇压地府中的妖魔不去侵扰老太太安静的亡灵。这是一幅把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统一的杰作,它无处[拼音:chù]不体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
同时,这位出手{shǒu}不凡的画家,具有超神入画的画功,帛画的内容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天上、人间、地狱三部分的承接转合浑然天成,动与静的图案结合自然。而且,还综合运用了后代所说的勾勒法、没骨法等表现技法,既有精细的线条,又有浑圆的涂画,挥洒自然,不拘一格,真是严谨洒脱,奇变浪漫。因而,T型帛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pinyin:de)艺术价值,堪称中华民族的(读:de)艺术瑰宝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60、红地云(繁:雲)珠日天锦,属北朝时期,1983年青海都兰县热水乡[繁:鄉]血渭吐番墓出土。长48厘米、宽28厘米
为锦幡残片,组织为1:1平纹经锦,图案以日天(太{tài}阳神)及狩猎纹为主,并织有“去”、“昌”等文字。此织物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十分(pinyin:fēn)珍贵。现藏青[qīng]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61、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属西夏时期,1991年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出土。出土经书共9册,完本者有封皮、扉页,封皮左上侧贴有刻印的长条书签,书名外环以边框;封皮《pinyin:pí》纸略厚,呈土黄色,封皮里侧另背一纸,有的纸为佛经废页,背时字面向内。全页版框纵30.7厘[繁体:釐]米,横 38.0厘米,四界有子母栏,栏距上下【读:xià】23.5厘米,无界格,半《pinyin:bàn》面左右15.2厘米
版心宽1.2厘米,无象鼻、鱼[繁:魚]尾。上半为书名简称,下半为页码,页码有汉文、西夏文、汉夏合文三种形式。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měi】字大小1厘米左右
通篇字体繁复、周正、秀美。包括《吉祥遍至口本续》等四种经文,白麻纸本,木活字版精印,蝴蝶装,封皮贴有书签,首页载有“集经”、“藏译”、“番译”者的名字。9册的(读:de)文字达10万字,是一部保存较好的木刻(练:kè)本西夏文佛经
该经书的内容在印刷中有{读:yǒu}版框栏线交角处缺口大、版心行线与上下栏线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笔锋形态不一、栏线及版心行线漏排、省排、经名简称和页码用字混乱、有错排、漏排、数字倒置等活字版印本特征,因此这部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它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具有重大价值。现藏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62、青(练:qīng)花釉里红瓷仓,元代,1979年江西宜春丰城【拼音:chéng】县收集
通高29.5厘米,横宽20.5厘米。仓楼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繁:築》的特【pinyin:tè】色。脊吻塑双狮头,四角饰卷云,重{练:zhòng}脊中部各饰一朵云纹,正脊中部饰以带叶仰莲,上置扁平形矛头
仓楼[繁:樓]系活动式装置,中有子母口覆盖于仓上,四立面下视均为(繁:爲)四柱三间,仓楼内置宝座。正中后,以串珠组成“十”形镂孔图案,与前楼相通。两旁有亭楼,底层前后均为两柱夹仓
插板式活动仓门两侧用青料书直行楷书七言句对联,右联为“禾黍丰而仓廪实”,左联为“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披“南山宝象壮五谷之仓”。后面柱间空档为墓铭,青料直(zhí)行楷书,计[繁体:計]12行,159字。左右亭正(pinyin:zhèng)面墙各用红料楷书“五谷仓所”与“凌氏墓用”字
瓷匠把青白釉、红釉、褐釉、釉里红和釉下(xià)彩青花集中于谷仓之【zhī】上,瓦垅栏杆均以串珠纹组成。楼(lóu)阁及两侧亭楼上塑有10个优伶,有的手执掌扇,有的怀抱琵琶,有的吹箫弄笛,有的甩袖起舞。上下左右有人物18个,姿态各异
色泽绚丽,造型奇特,精绝无双。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63、竹林七[练:qī]贤砖印模画,属(繁:屬)南朝时期,1960年江苏南京西善桥南朝墓葬出土《读:tǔ》
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300多块古墓砖组成,出土时分东西两块,一块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块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这(繁:這)幅砖《繁体:磚》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繁体:現)能力,人物造型简练而传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人物之间以树木相隔,完美地体现了对称美学。
由于“七贤”在当时热衷于清谈和玄学,崇尚空灵之道,而玄(拼音:xuán)学中又掺杂了许多“怡悦情性”、“自我陶冶”、“洗心养身”、“自喻适志”的道教因素,颇受知识分子的喜好,“七贤”谈吐不俗,洒脱倜傥的人生观亦博得了知识分子的赞赏,久之,便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七贤”成了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荣启期则是早于“七贤”许多年的春秋时期人物,由于其性格和“七贤”极为相似(读:shì),又被时人誉为“高士”,所以,砖画中安排他和“七贤”在一起,除了绘画构图上对称的需要外,更有荣启期为“七贤”之楷模的寓意。现藏南京博物院
64、“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质护膊,属汉晋时期《读:qī》,1995年【读:nián】新疆[练:jiāng]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此护膊面积不大,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经密为2200根/10厘米,纬密240根/10厘米,经向花纹循环7.4厘米。织锦的右侧保留着幅边
纹样从右侧开始是一对牝牡珍禽,雄鸟站在云纹的低部,昂首挺立。它的头顶是汉隶“五”字,胸部左云纹上悬挂着一个茱萸花纹。雌鸟站在云纹上垂首面向雄鸟,其颈上方是一白色圆形纹象征“太阴”,背上方是一个“星”字,尾部下方有《读:yǒu》一个《繁体:個》茱萸纹[繁:紋]
与“星”字间隔一个茱萸花纹的是“出”字。“东”字在两个云纹间隙(读:xì)之上。“东”字的左下方[拼音:fāng]、一个云纹之上是一红色圆形纹象征[繁:徵]“太阳”
“太阳”左下侧是一倒悬云纹,云纹凹进处,有一张口伸舌,昂首嗥叫的独角瑞兽,尾部下垂,背上长有一翅膀,可能是“辟邪”。兽角《读:jiǎo》上方云纹上端是一个(繁:個)“方”字。“利”字隔{拼音:gé}着一个云端在“方”字左上
“利”字下方云纹的左侧是一个身着竖条斑纹、豹眼圆睁的虎形动物,后右足踩在云纹{繁体:紋}上,举步向右行,尾部高耸,刚劲有力。其尾部右侧是“中”字,左侧是“国”字{zì}。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字{读:zì}出自《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古代的[pinyin:de]“五星”指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练:xīng】
天地回转,日月流逝,五星难以聚合。然而,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繁体:於》东井,这在《天宫书》、《汉书》、《张耳传》、《汉纪》均有记载。此汉锦采[繁体:採]用的青赤黄白绿五色,皆为秦汉以来发展广《繁:廣》泛的植物染料所得
五色应为“青赤黄白黑”,而该锦用色为“青赤黄白绿”,其中绿应为黑,这里用了绿色,可能黑色不够亮丽而以绿色替而代之。五色的“青赤黄白黑”分别与五星的“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一一相对应。古人能在一块方寸不大的织锦上把阴阳五行学说(繁:說)表现得【读:dé】如此淋漓酣畅,实属罕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当之无愧
该锦(繁体:錦)的(pinyin:de)织【繁体:織】造工艺非常复杂,为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本文链接:http://21taiyang.com/Open-SourceComputers/6764926.html
浙江不可出境文物 中国有哪【pinyin:nǎ】些文物,不让出国(境)展览?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