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50字?《圆明园的毁灭》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揭露了英法联军的野蛮罪行,表达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为了不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学好各项本领,为建设我们强大的祖国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50字?
《圆明园的毁灭》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揭露了英法联军的野蛮罪行,表达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学习了这篇文[练:wén]章后,为了[繁体:瞭]不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学好各项本领,为建设我们强大的祖国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
100 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的旁边你会想什么写下来300字?
1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我望着蓝得发黑的天空,它就像一部电影一样放映着中国过去屈辱的历史,我从里面看到了英法联军是怎样把我国古代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化成了一片灰烬。 看着看着,仿佛时光倒流,我站在了圆明园被毁灭后的废墟上。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我感受到废墟的每一处都有悲愤的记忆。我仿佛看到了战争的硝烟弥漫着,仿佛听到了古代人民哭诉着这段悲伤的历史。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了那凄惨的一幕: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将园内所珍藏的文物全都掠走,为了销毁罪证,还放火烧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万园之园化为一片废墟…… 从前的圆明园是如此地辉煌,它是让中国人骄傲自豪的一座万园之园,可就是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让这座曾经辉煌一世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如果当时的清政府是强大的,不是懦弱的,就不会被英法联军欺负,更不会让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化为了乌有。 这一座凝结着劳动人民心血和汗水的圆明园是一个最辉煌又最悲伤的记忆,是一个既自豪又屈辱的心情。它在时间的消磨中永恒地屹立着,也向世世代代的后人诉说着历史
2《圆明园》,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耀与屈辱。假借文明的名义,强盗们点燃的野蛮大火烧尽了一座举世无双的世界建筑【繁体:築】瑰宝。然而,野蛮的大火烧不尽她的华贵,在大英博物馆和法国丹枫白露城里,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她散发的艺术气[繁:氣]质。野蛮的大火同样烧不尽一个民族对她的追思,因为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荣辱历史与文化血脉。
。。
3 一直就想到北京西郊,到那个最不忍心去的地方看你,圆明园。 没有来之前,尽管我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我真的来到园【练:yuán】中时,却仍觉得难以承受眼前这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不管是那一根根屹立在狼籍中的石柱子,已失去左耳右腮的石狮子,还是那一棵棵颤抖的小草,那一痕痕断丘残岭,都在用它们伤痕累累的身躯撞击着我的心澳门新葡京。 圆明园,这就是你吗,这就是那个曾经令亿万人瞩目和倾倒的你吗? 行走在你的脊梁上,面对这样的你,我只能任泪水滚落,心也坠落。荒凉没有止境地蔓延,我根本来不及感受一个高度真实的你的时候,就已经乱了步伐,乱了方寸
弥漫周身的是,一种灵魂被撕裂的感觉,一种心灵被掏空的感觉。透过眼前的残垣断壁和有限的恢复性建筑,我仿佛听到历史的哭极速赛车/北京赛车泣和呐喊;依稀看到每一把泥土中渗透着的沧桑,每一块石头凝聚着的{拼音:de}悲愤,每一个眼神弥漫着的顽强…… 啊: 那一段滴血的历史! 那一片荒芜了一个半世纪的瓦砾废墟! 那一天弥漫、想象不出的罪恶的烈焰!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对历史的不敬无异于慢性自杀。而一旦我们忘记了圆明园的历史,我们的民族将会丧失它赖以生长的土壤。 伫立在你的残骸旁,还是静静地回忆一下吧……
【我对圆明园历史思考】①落后就要挨打。圆明园世界杯自康熙46年始建,到1860年秋被焚,梦幻般存在150年。而今,以残骸、废墟遗世又150年#21其兴败存废,写照着中国近现代史。圆明园览尽世界风光,却如遗世独立“孤岛”,最后落至落后挨打的命运。②传承《练:chéng》民族精神,实现伟大复兴
圆明园的命运,浓缩了一个半世纪中华民族的命运,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面对旷世罹难与屈辱,中华儿女哀伤而不颓丧,悲怆而不悲沉,催生出深沉浩瀚的强国梦,并将自立自强融入自己的血液,以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和气概,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执着追求民族复兴的悲壮(繁体:壯)历程,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东方。③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开云体育150年来,“圆明园浩劫”一直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不仅是西方列强的凶恶,更是东方古国的文化和科技的落后、对通行世界的市场规则寡淡无知。它更告诉150年后的后人,固守国门、回避世界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
——150年后“圆明【míng】园浩劫”仍然在拷问着我们
本文链接:http://21taiyang.com/Open-SourceComputers/16427077.html
圆明园的毁灭心得体会《繁体:會》300字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