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图大师如何打开pdf?利用ps将pdf文件转换为图片jpg格式,然后再用草图大师打开jpg格式用户体验设计中用户画像应该怎么做?接触过“用户体验”这个名词的小伙伴们对“用户画像”或者“Persona”这些词汇一定都不陌生
草图大师如何打开pdf?
利用ps将pdf文件转换为图片jpg格式,然后再用草图大师打开jpg格式用户体验设计中用户画像应该怎么做?
接触过“用户体验”这个名词的小伙伴们对“用户画像”或者“Persona”这些词汇一定都不陌生。Persona是我们在做体验创新和设计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形象的了解目标用户的行为特征,帮助我们判断用户需求。就像《欢乐颂》中塑造的五美,生动的形象让我们很容易理解每个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处理事务的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建立Persona也往往是我们在项目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任务。但在Persona这个工具被一度[拼音:dù]热捧的同时,很多体验研究员或者设计师却开始淡淡的觉得有时候仿佛是为了做而做,面对做完的Persona也不知道在之后的项目过程中如何使【pinyin:shǐ】用,甚至有时因为选择的persona不够典型,而对项目产生误导。
什(读:shén)么是Persona?
Persona是建(pinyin:jiàn)立在对真实用户深刻理解,及高精准相关数《繁:數》据(繁体:據)的概括之上,虚构的包含典型用户/客户特征的人物形象。
因此,Persona虽然是虚世界杯构的形象,但每个Persona所体现出来的细节特征描述应该是真实的,是建立在用户访谈、焦点小组、文化探寻、包括问卷调查等定性、定量研究手段收集的真实用户数据之上的。而有些研究员或设计师们认《繁:認》为既然是虚构的形象,做做头脑风暴、开个会讨论一下,就能高效的做出一个persona,这种做法反而是浪费了原本应该去真实用户那里收集信息的时间。
其次,一个成功的Persona所包含的信息应该尽可能的包含体现用户核心特征的细节描述。价值观、核心需求等信息固然重要,但有时也难免过于抽象,而生动的细节描述则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具画面感,更容易形成同理心。例如,当我们(繁:們)看到这样的描述:“Flora的粉色iPhone 6 Plus外包裹着一个Bling Bling镶满钻的时尚手机壳”,或【huò】者“Adam的“大白”后座摆放着一排布绒公仔和一个儿童安全座椅”,我们的大脑(繁体:腦)会立刻开始还原这些《pinyin:xiē》用户的真实形象,并尝试融入角色,站在这个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此时的Persona才是具有power的,具有价值的。
Persona有什(拼音:shén)么价值?
Persona的本质是一个用以沟通的工具,它帮助项目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摆脱自己的思维模式,沉(chén)浸到目标用户角色中,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当产品经理们、研究员们、设计师们、运营们、开发工程师们在项目过程中产生分歧时,各类角色能够借助Persona跳出眼前的焦灼,重新融入目标用户,不再讨论这个功能要不要保留,而是讨论李雷需不需要这个功能,韩梅梅会如何{练:hé}使用这个功能等等。
当然一个饱含丰富信息的Persona也可以让这些重要的用户特征信息直观的在项目相关成员间原汁原《练:yuán》味的传递,帮助所有相关成员对目标用户形成一致的理解,建立共同创新的de 基础,节省反复沟通的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如《读:rú》何建立一个有效的Persona?
Step1: 理[拼音:lǐ]解用户
合理的、有效的Persona是建立在对目标用户/客户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的。
“他们对这件事的认知和态度是怎样的(练:de)?”
“抛开我们的产品{pǐn}和服务,用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他们是如何完{练:wán}成这件事情的?”
“他们使用(练:yòng)我们产品/服务的场景是怎样的?”
对用户从态度到行为,再到一些细节特征的立体数据的收集,对于建立一个生动的、具有参考价值的Persona是至关重要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深度访谈、影随、文化探寻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方法只是手段,没有所谓的标准方法,达到收集数据、理解用户的目的即可。重要的是数据目标的确立,每个[繁:個]人身上有太多的属性、太多的特征、太多的故事,有些[pinyin:xiē]信息收集过来有可能反而会成为噪音。因此,在收集数据前,时应该先明确自己的研究范围,针对性的挖掘真实用户/客户身上的相{练:xiāng}关信息
Step2:寻找关键变量《练:liàng》
大家都知道在收集到{读:dào}充分的用户数据后,我们需要对目标用户/客户进行聚类,那么我们通[读:tōng]过什么维度,怎样聚类才合理,才能够对后续的设计具有启发作用呢?这就需要我们在众多数据中抽丝剥茧,寻找关键变量。所谓关键变量是指导致用户对目标产品/服务的相关行为产生差异的核心因素。每个用户身上有很多属性、性别、年龄、家庭《pinyin:tíng》状态(读:tài)、文化水平、性格特征、互联网行为偏好、消费观、理财观、个人爱好等等,我们需要从这些众多特征中识别,哪些才是导致用户对我们目标产品/服务的态度及使用行为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例如,当我们寻找金融产品及服务的目标客群时,导致用户是理财还是消费,去线下办理还是用手机银行等不同类型(练:xíng)金融(练:róng)相关行为差异的核心因素可能如下:
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理财观念、互联网使用水平等。这些核心因素直接影响到用户需要什么样的[读:de]金融服务,用户会在哪些渠道办理这些金融服务。而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等属[繁体:屬]性,虽然会对用户的某些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但在用户聚类的阶段可以暂时视为低信息含量的噪音处理。
确定关键变量后,我们将每个变量作为一个核心维度去分析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将用户相关的行为数据化作一些“信息值”分布在这个维度上。例如,若“互联网使用程度”、“人生阶段”及“经济条件”是用户对某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及态度产生差异的关键变量,我们可以《yǐ》将(拼音:jiāng)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在这三个维度上做均匀排布(如下图所示),选取一些典型的用户特征作为这个维度上的“信息值”。
至此,我们便完澳门金沙成了用户聚类的de 第一步,即关键变量框架的搭建。
Step3:聚类{繁体:類}
关键变(繁体:變)量是帮助用户聚类的核心维度,有了关键变量后则可以通过将每个维度上的“信息值”串联,得到Persona的核心特征,所以接下[pinyin:xià]来的工作就是“连连看”。
首先,回顾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将每[练:měi]个受访用户的行为标记在各个维度以记录该行为特征出现的概率,用以推算该信息值覆盖的用户数[繁体:數]量)。
接下来,尝试连接分布在每个维度上的“信息值”,找出具有{yǒu}代表性的用户形象。根据经验,典型用户的分布规律一般有以下xià 两种情况。
1. 尽量合理覆《fù》盖每个变量两端的“极端信息值”。
Persona的制作过程是在众多的目标用户群中寻找有代表性的典型用户,所谓典型用户则是在其拥有的核心特征中,某一个或多个特征是在所有用户群中具有极端需求的,我们覆盖了这部分用户的极端需求,从设计的角度上来说【shuō】就找到了需求的边(繁体:邊)缘及设计的边缘,覆盖到了极端的边缘需求,理论上来说不超过边缘范围的需求也可以被覆盖到。这里要注意到的是,很多研究员或者设计师在设计时往往能够注意到“高信息值”边缘,也就是偏向于专家用户的那一段,对于“低信息值”边缘,也就是极端小白用户端,则往往比较容易忽略,我们在制作persona的时候,还是需要全面的考虑到目标用户群的覆盖范围。
另外,这里需要[读:yào]特{练:tè}别提到“合理”二字。有些人可能一味的追求连接所有变量两端的极端值,以希望寻找最典型的目标用户。但当我们将连接起来的变量还原为一个生动的用户形象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这类人在生活中很少见,甚至是奇葩,或者有些畸形。当然,如果你的目标用户就是奇葩用户,则要另当别论了。因此,合理的连接极端值,则非常重要,要保证我们连接出来(繁体:來)的用户是真实存在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回头去看看受访的用户中,是否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可《拼音:kě》以匹配上
2. 尽量合理的连接jiē 用户行为集中的信息值。
所谓的典型用户,换个角度说也代表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用户,即相对来说基数较大的用户群。因此,我们在连接关键变量中的信息值时,也需要考虑该行为特征所属用户群的数量。这时,我《拼音:wǒ》们之前标注的受访用户出现频率则派上了用场。也就是我们只需要将行为分布密集的信息值连接起来,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顺利的找到目标用户了。当然,这里同样要注(繁体:註)意合理二字,以防我们连接出来的只是个架空人物,或理想用户,而现实生活中则不[读:bù]存在这类用户
当然,如果在连接关键变量的信息值时可以两个原[pinyin:yuán]则兼顾,则我们制作出(繁体:齣)一个成功的persona的(pinyin:de)概率则会大大增加。
到这里,我们的用户聚类工作基本已经完成了,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选取唐硕之前的一个项目作zuò 为案例说明。该项目是受某公[读:gōng]司委托研究美食消费的用户行为,也就是研究吃货。
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我们收集到了丰富的吃货行为特征。通过分析,我们选取了“美食消费观”、“美食热衷度”、“美食主(练:zhǔ)见度”及“美食社交倾向”作为影响用户美食消费行为的关键变量,并将关{练:guān}键信息值及用户行为特征数量(练:liàng)分布进行了一一标注。
接下来就是幸运飞艇见证奇迹的时刻kè !
通过按照以上两【pinyin:liǎng】个原则的连接尝试,我们最终聚类出了三种典型的吃货。
第一类人把“吃文化”当成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繁:個》窗口,对食物抱有尊敬的心态,相信“you are what you eat”,把“吃”上升为人生信仰,愿意不惜代价去追寻美食【读:shí】。因此,也认为研究吃、享受吃及回味吃都是比较个人的事情,很少会与别人主《拼音:zhǔ》动分享,但会自己花很多功夫去研究、探索甚至记录(繁体:錄),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深深的幸福感,我们把这类人叫做“美食信徒”。
第二类人对“吃”的{读:de}动力很多时候是【shì】来自分享时的成就感,他们往往是你身边最爱组局的“局长”,说起美食总是头头是道,对于哪里有打折,哪里有新餐厅这类的美食动态信息,找到他(练:tā)们就像打开了消息盒子。有时,他们不满足于身边的人对他们的崇拜,会在社交媒体上,甚至自媒体渠道上发表他们对美食的见解。凭借吃的本领,也可以成为一届网红,美食KOL。我们把这类人叫做“美食大V”。
第三类人有着强烈的社交属性,但与第二类不同的是他们是美食的follower,自己并没有很多主见,不过没关系,他们身边聚集了一帮有主见的朋友。因此,每当他们燃起对美食的欲望,也就是他们[繁体:們]呼朋唤友的时刻到了。很多时候,与其说美食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不如说shuō 和朋友们一起享受美食的时光更[读:gèng]值得留恋,这类人就是我们的“美食社交族”。
这三类吃货各有特色,各有自己的需求偏好,也都分别代表着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吃货的状态。当我们将这些persona与设计师、与产品经理进行沟通时,也得到了充分的共鸣,很容易有代入感,甚至让某些不能理解吃货们(men)世界的设计师也对吃货们的生{练:shēng}活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很多设计{练:jì}灵感。
Step4:丰{练:fēng}富人物形象
接下来是要将聚类后的典型用户类型进行精细刻画,就像我们最开始说的,添加一些细节描述,让看的(拼音:de)人更有画面感。拿上面案例中的美食社交族举例,在对美食社交族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描述:“他们的澳门博彩手机日历中添加备注了各类朋友、亲戚们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信息,似乎每一天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聚会的理由,他们时刻寻找着发起一次美食的契机。”这样的persona是不是生动了很多?
最后,我们需要将这些{练:xiē}persona的信息制作成一个形象的人物画像,把这些关键信息紧凑而有序的呈现在一个版面上,以{练:yǐ}获取最佳的视觉传达的效果[读:guǒ]。
一般来说,我们会把最终的{练:de}画像划分为几类信息模块:即分类信息、个{练:gè}人信息描述、互联网使用情况及与产品/服务相关的特征(繁:徵)及需求描述。
这样,基本上一个完整的persona就可以惊艳{繁:豔}亮相了,当然[pinyin:rán],在此之前,需要在视觉上稍作美化和调整,毕竟,这是一个看颜值zhí 的世界!
本文链接:http://21taiyang.com/Gyms/5641256.html
用户体验草图设计pdf 草图大师如何hé 打开pdf?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