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呢?西汉初年出现的“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不仅巩固了汉帝国的统治,而且使国家从战乱中恢复过来,为强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景之治”成就虽然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但是究其产生的原因,还是在汉高祖刘邦身上,是刘邦推行黄老之术、奉行无为而治、与民生息,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相继接力而造就的第一个治世
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呢?
西汉初年出现的“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不仅巩固了汉帝国的统治,而且使国家从战乱中恢复过来,为强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景之治”成就虽然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但是究其产生的原{练:yuán}因,还是在汉高祖刘邦身上,是刘邦推行黄老之术、奉行无为而治、与民《练:mín》生息,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相继接力而造就的第一个治zhì 世。
一、“暴政亡秦”促使刘邦推行“仁政”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然后仅仅维系了15年就二世而斩,农民起义的风暴让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王朝猝死。刘[繁:劉]邦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之一,从沛县起兵,辗转征战天[拼音:tiān]下,第一个(繁:個)攻破咸阳,亲手终结了秦王朝的统治,后又经过4年多的楚汉战争,才建立起大汉王朝。
大秦帝国guó 灭亡后,亡秦原因也被总结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拼音:shǒu)先澳门博彩,暴政让百姓苦不堪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实行与民休息的政[读:zhèng]策,而是在军事上继续北击匈奴,南击百越《pinyin:yuè》;政治上为了展示他的丰功伟绩,大兴土木工程,可以说秦始皇应该中国最早的“基建狂魔”。
秦始皇和秦二世在短短的十五年间,开建的大型工程主要有:秦始皇陵、秦二世陵、长城、阿房宫、驰道。这些大型工程不仅靡费大量[pinyin:liàng]的税赋,而且还增加了(繁体:瞭)大量的劳役,累计有上百万青壮劳力为这些大工程服务。
由于工程量【读:liàng】实在巨大,大量青壮劳力就被长期禁锢在工地上,妻离子散、家破[读:pò]人亡是必然结果,而且导致农田荒废、民《拼音:mín》不聊生。
其次,酷刑让百姓没(繁:沒)有生路。
与暴政相配套的,是秦朝的de 酷刑。
本来,商鞅{读:yāng}变法就以严刑峻法著称,但是自秦孝公以来,法律虽严,但主要是维持秩序,民众只要(读:yào)积极参与耕战,犯罪率并不高,也不用担心被法律惩处。
秦国统一以后,由于大型基建接连上马,劳役多得不(读:bù)可计数,劳役一多,触犯刑{读:xíng}律的机会就增多,呈现几何倍增局面【miàn】。触犯刑律的机会一多,加上连坐法,导致刑徒增多。光在骊山修陵墓的刑徒就有几十万。
而根据《连坐法》,一旦有牵连的人触犯死刑,往往{练:wǎng}就要被[读:bèi]处死一大批人,这让百姓始终生活在死{练:sǐ}亡的恐惧中,感觉不到活路和出路。最终激起了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起义。
其三,重赋让百《读:bǎi》姓贫困不堪。
秦始皇统一六国[繁:國]后,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繁体:統]一文字、修水利、修驰道、修陵墓、修长城、修阿房宫、还要南征北战、还要巡游全国……
做这么多事都需要花钱,正常的税赋远远不足以支付这么庞大的开支[pinyin:zhī],只《繁体:祇》能厚敛于民,不断地加重民众的税赋水平,沉重的税赋让百姓《练:xìng》越来越贫困,最后实在没活路了,不得不铤而走险。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后人在总结{繁体:結}秦亡教训时,往往归罪于苛刑。其实商鞅之法除了《连坐法》以外,并无太大问题,就是《连坐法》,只要政策宽松,民众也不会有大量无谓的“违法”行为发生,没有违法行为发生,就不会触发《连坐{练:zuò}法》。
但是暴政特别是庞大的基建工程,却让民众的劳役呈几何倍增,同样的就带【pinyin:dài】来[拼音:lái]触发《连坐法》的机会几何倍增。归罪于法家其实是找偏了目标。
刘邦还是比较清醒的,他认识到秦亡主要是暴政,而不是秦法,所suǒ 以在夺取天下后,对秦法除了《连坐法》以外,全盘继承,并且还让萧何在秦法六律的【pinyin:de】基础上,制订了汉法九律,比秦法还多三律。
刘邦不仅“汉承秦制”,而且还发展了秦法《fǎ》,这可能是许多人忽略的(拼音:de)一个方{练:fāng}面。
但是针对亡秦的暴政,刘邦是小心规避。既然秦亡于暴政,刘邦不能重蹈覆辙,因此他故破咸阳后,就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让关中百姓休养生息,嬴得了关中的民心。关中百姓非常希望刘邦做关中王。刘邦后来从汉中打《读:dǎ》回关中后,获得关中百姓的大力支持,关中成了楚汉对抗时刘邦的坚强后盾。在刘邦一次又一次被项羽打败后,关中百[读:bǎi]姓不断出人出粮,帮助刘邦继续对抗项羽,就是希望刘邦得国后好实shí 行仁政《练:zhèng》
《史记.高祖本纪》:召诸《繁: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澳门新葡京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立国后,也[拼音:yě]没有辜负关中父老的《de》愿望,不仅定都关中,而且推行黄老之术,施行与民休息的“仁政”,轻徭薄赋,无为而治。黄老之术一直延续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才废止。
二、楚汉战乱导致民生凋弊让刘邦休养生息
刘邦项羽灭秦后,项羽大封18路诸侯,百姓本来以为可以天下太平了。但是当年天【读:tiān】下就复又大乱,先是齐国竖起反旗,项羽北上齐地平乱。随后刘邦暗渡陈仓,还定[读:dìng]三秦,不久一路打到彭城《读:chéng》。楚汉之争为主的新一轮战争开启。
楚汉之争表面上【shàng】是刘邦和项羽之争,事实上是刘邦二次统一战争。刘邦通过四年的艰苦战争,不仅消灭了不可一世的项羽西楚集团,而且平定了三(练:sān)秦、三齐、魏、韩、赵、代、燕等诸侯割{读:gē}据势力,使得天下重新一统。
因为楚{练:chǔ}汉战争是在反秦战争结束不到{练:dào}一年就发动的,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休养生息,又被卷入新一轮战争(zhēng)中。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楚汉战争是一个新阶段。
但对于当时《繁体:時》的天下百姓来说,年纪大的经历了《繁:瞭》秦始皇统[繁体:統]一六国之战。秦始皇统一后,又有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之战,还有比战争更折磨人、更消耗人的劳役。大泽乡起义后,又是疾风暴风式的、席卷全国的反秦战争。在反秦战争中,项羽的暴行比暴秦有过之无不及,项羽屠城无数,纵火无数,离开咸阳东归前,还一把火把咸阳宫、阿房宫都烧了。老百姓在反秦战争除了收获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外,也没(繁体:沒)得到什么好处
而楚汉战争又打得非常惨烈,人员伤亡非常大,仅彭péng 城《读:chéng》之战中,刘邦和诸侯的[读:de]56万大军就被项羽打败,死伤不计其数。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繁体:從]鲁出胡{繁体:鬍}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读:shì】卒,睢水为之不流。刘邦兵败彭城,士兵损耗得也差不多了,幸亏萧何从关中又新征了兵员补充,刘邦才得以继续和项羽抗衡。同时,分兵派韩信去攻打各路诸侯[读:hóu],各方参与的军队达百万人次。到最后垓下之战时,参战军队在50万以上
死伤《繁:澳门新葡京傷》的同样不可计数。
对百姓(xìng)来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战争和劳役就没停过,百姓和士兵厌战欲{练:yù}望极强,厌战情绪蔓延。
《史记.高祖本纪》: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饟。刘邦也心知肚明,因此,垓下之战一结束,立即休养生[读:shēng]息,无为而治,以期让凋弊的民生尽快恢复。其后虽然也发生了数起平定异姓诸侯王的战争,但都是规模较小的局部战争,而不是波及全国的战争,对百[读:bǎi]姓的影响不是太大。
三、平民出生让刘邦非常体恤百姓疾苦、而节俭作为家风传承四代
刘邦与项羽、秦始皇不同的地方在于,刘邦是平民出生,他对百姓有天然的亲近之感,对民生有切身体会。刘邦出身是农(繁体:農)民,一开始结交的朋友都是屠狗吹《拼音:chuī》丧的农民和市井基层人士。自己不喜欢务农,后来混了个洒水亭长,也只是属于基层小公务员,管理的还是基层的社会治安。
刘邦对劳役有切身体会的,自己就服过劳役。还在服劳役的路[pinyin:lù]上见过秦始皇出巡,发出了那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千古一[练:yī]叹。
刘邦造反也与劳澳门威尼斯人役有关,秦二世的时候,需要征调沛县一批劳力去骊山修陵墓,刘邦亲自押送起程。出于对劳役的恐惧,路上有人逃亡,富有同情心的《练:de》刘邦也没严管,后来逃的人越来越多,刘邦“好人好事”做到底,干脆把这些劳力都放掉了,自己躲进砀山里,并在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揭竿而起。
刘邦一路向西攻打{练:dǎ}咸阳的过程中,都以攻心为上,杀人为下。每下一城,都让民众安居乐业,不像项羽一路打一路(读:lù)屠(tú)城。因此刘邦非常得民心,西入咸阳,遇到的抵抗不多,得以先项羽入关。灭秦后,又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仁义之名更是远播。
刘邦的亲民还体现在与百姓没有距离。他经常听取小《pinyin:xiǎo》人物意{yì}见,取得(练:dé)意想不到的效果。
打下天下后,刘邦(拼音:bāng)本来定都洛阳,一个齐地戍边的小人物娄敬路[拼音:lù]过洛阳,求见【pinyin:jiàn】刘邦,当时已是皇帝的刘邦竟然破格接见,还好酒好饭地招待娄敬。娄敬给刘邦献了三策,刘邦都照准:
- 其一,定都关中而非洛阳。刘邦采纳了,才有了长安。
- 其二,移民关中。把六国贵族迁到长安一带看起来,防止再造反,刘邦采纳了。
- 其三,与匈奴和亲。刘邦本来不同意的,白登之围后也采纳了。
出生于平民的刘邦体恤民生疾苦,因此,宁愿牺牲公主(练:zhǔ)幸福,也不(读:bù)愿意再让百姓重陷战火,这一和亲政策为大汉与民休息嬴得了富贵的近百年时间(繁:間)。
出身平民的[读:de]刘邦还有一大优点,就是非常注重节俭,不喜奢华。刘邦在出征剿灭叛乱的诸侯时,萧何在营造未(读:wèi)央宫,他回(繁:迴)来看到未央宫太壮丽了,当时就大骂萧何为什么搞这么豪华,萧何说是为了显示天子威严,刘邦才不生气。
《史记.高祖本记》: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刘邦不喜欢奢华、崇尚节俭,这种良好的习惯形成了家风,传到了汉惠帝、汉文(练:wén)帝身上,特别是(练:shì)汉文帝,穿的衣服都带《繁体:帶》补丁,并且都穿粗布。
正因为汉初几代皇帝都崇尚节俭,不喜奢华,因此也就没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减少(练:shǎo)了不(练:bù)必要的财政支出,使{练:shǐ}得国家财富快速积聚起来,民众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改善。强汉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四、萧何、曹参的坚定执行使休养生息形成接力
刘邦建国后,黄老之术成为治国之道,与民休息是国策!黄老之术其实包(练:bāo)括两个方面:
- ——政治上,无为而治。国家不干预民生,让民众自己凭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经济,能过无为而治,实现“无为无不为”的目的。
- ——管理上,以法律为准绳。就是控制犯罪、惩罚犯罪,为“无为而治”提供制度保障,否则,对于犯罪也无为,那不是成了无政府状态了?
萧何死后,曹参更是将无为而治发挥到极致。曹参当丞相是刘邦的遗嘱,曹参当世界杯丞相后,整天啥事也不做,就是喝酒,白天喝、晚上喝。汉(拼音:hàn)惠帝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曹参的儿子去劝曹参,结果被曹参一顿胖揍!
汉惠帝问曹参为什么只喝酒、不理政。曹参以汉惠帝比《bǐ》刘邦、以自己比萧何,说你不如刘邦、我不如萧何,我们(拼音:men)只按照旧规矩执行就行。执行有差错,我有法律侍侯,执行无差错,我就喝酒……“萧规曹随”的成语就这么诞生了。
萧何、曹参坚定接力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时,继续接力,这样黄老之[读:zhī]学、休《pinyin:xiū》养生息国策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
“文景之治”就在这个政策的推动下顺利诞(繁体:誕)生了。
综上分析,“文景之治”其实发端于刘邦,刘邦总结亡秦的教训,又根[读:gēn]据楚汉相争民生凋弊的实际,制定了“黄huáng 老之术、休养生息”的国策,被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继承接力后,又在萧何、曹参等重臣的强力执行下得到有效推行,最终诞生了中华第一“治世”,也奠定了强汉的根基。
本文链接:http://21taiyang.com/Gyms/1973640.html
中国通史shǐ 每一集观后感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