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缜的《神灭论》,为何能称之为我国哲学史上一篇不朽的著作?范缜(450—510年)范缜一生著作很多,可惜的是大多都遗失了,流传下来的除《神灭论》之外,还有《答曹舍人》,收在《弘明集》与《全梁文》中。他
范缜的《神灭论》,为何能称之为我国哲学史上一篇不朽的著作?
范缜(450—510年)
范缜一生著作很多,可惜的是大多都遗失了,流传下来的除《神灭论》之外,还有《答曹舍人》,收在《弘明集》与《全梁文》中。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佛教最为盛行的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和朝代更替,使人们渴望得到神的救助或者死后升入仙界,可是他却不识时务地写了一篇《神灭论》,断言人死后精神也会随之消失,不可能成佛,形体与精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此言一出,举国哗然,遭到无数有神论者的责难,其中不乏王公权贵。他便是南朝齐、梁间儒家学者、唯物主义哲学家、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范缜,字子真,约于公元450年出生在南乡舞阴#28今河南泌阳县西#29,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孤贫”皇冠体育的生活。范缜18岁时拜沛郡相县儒学家刘献为师,勤奋刻苦,很快就“博通经术”,深得刘献器重。几年后,范缜已[pinyin:yǐ]精通儒家经典,尤其擅长《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成为颇有声望的学者。
470年,26岁的范缜上书王仆射,陈述澳门永利改革政见,结果上书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报国无门的范缜29岁时便白发皤然,写下了《伤暮诗》和《白发咏》。范缜踏上仕途则是在479年齐朝建立之后,他最开始的官职是宁蛮主簿,后升任尚书殿中郎,齐与魏和亲时他曾作为使者出使北魏。此后,范缜在朝廷的影响越来越大,先后升任领军长史、宜都太守、晋安太守,梁(繁:樑)朝建立后出任尚书左丞,并最终于510年在国子博士的官职上去世。
在有神论(繁:論娱乐城)风行的时代倡导无神论,范缜当是第一人,他早在任宜都太守期间就曾下令废止祭祀神庙,劝说人民放弃鬼神之说。在举国上下崇信佛教的时候,范缜的无神论之说无疑触到了统治者的痛处,于是皇帝亲自组织了两次公开的佛教有神论者和范缜的论战,其中第二次论战最为著名。
那是在507年,皇帝{pi极速赛车/北京赛车nyin:dì}率领朝廷显贵、群臣、僧侣70余人一齐上阵,就“神灭”与“神不灭”问题和范缜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按照皇帝的要求双方都必须要有书面论文,范缜为此次辩论所作的论文就是著名的《神灭论》。尽管范缜遭到了众人的围攻,但却无人能驳倒他的观点,在不能折其锐的情况下,皇帝甚至向他许以高官,但被他拒绝了。
《神灭论》的文体是当时流行的“自设宾主”问答体,全文只有1885个字,却以精辟的论点,生动明快的文笔,层层展开、步《pinyin:bù》步深入,引人入胜,其中包含澳门威尼斯人了很多朴素的道理。在此文中,范缜驳斥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抨击“神不灭”论,提出了著名的“形神相即”的理论。
在当时,范缜的神灭论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他驳倒了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迷信思想,一定程度上使人民看到了佛教的欺骗性,从而获得精神自由。难能可贵的是,范缜指出统治者信仰佛教的目的是利己——维护统治,对统治者造成重大打击。可以说,范缜代表了当时无神论思想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形神相即”的一元论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灭论】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对佛教的狂热甚至造成了社会危机,祸及百姓。在这种背景下,范缜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对佛教,并作了《神灭论》一文。范缜在此文中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以“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为依据,从理论上驳倒了佛教“神不灭”的谬论,提出系统的无神论思想
作为反神学的著作,《神灭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它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之一。
本文链接:http://21taiyang.com/Family/3205000.html
神灭论的哲学观点 范缜的《神灭论》,为何[读:hé]能称之为我国哲学史上一篇不朽的著作?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