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风靡于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整体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的艺术特点?萌发于20世纪5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思潮之一。作为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学潮流,
曾风靡于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整体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的艺术特点?
萌发于20世纪5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思潮之一。作为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学潮流,它(繁体:牠)并不单指某一具体的文学流派,而是包括了二战后出现的林林总总的具有反传统【繁体:統】色彩的文学思潮与派别,包括法国荒诞派戏剧、新小说,英国的形式改革派、实验诗歌派,德国的具体诗派、新先锋派,美国的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小说及黑山派诗歌等,具(读:jù)有极强的包容性、多样性与开放性。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的创作特点纷繁多《练:duō》样,各不相同,其理论规范【繁体:範】与法(fǎ)则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套系统连贯的观点,只不过是众多观念的无序组合。同时,其各流派内部也是千差万别,极不一致的。
然而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文学仍具有一定的共《gòng》性与总体特征。总的说来,后现代派文学创作【练:zuò】思想的核心是非理性的怀疑主义、否定主义和虚无哲zhé 学。在后现代派作家看来,世上万物及人类生存环境本身都是极难捉摸、不可认识的。
就文学而言,他们认为传统文学乃至现代主义文学的美学形式、艺术规范统统是人为的禁忌,是shì 强加在作者身上的枷锁,因而必须彻《繁体:徹》底打碎。他们反对文学中的统一性,主张文学创作中思维、写作和话语方式的随意性与多{duō}元化。
基于此,西方的后现代派文学在整体上呈(练:chéng)现出以下共同的艺术特点:
1、在内容上,带有浓重的虚[繁体:虛]无和悲观色彩;
2、在形式上,力图推【拼音:tuī】翻所有传统的【拼音:de】文学规范,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规则(繁:則)的束缚;
3、在人物塑造上,人物不再是作{pinyin:zuò}品的中心和支柱,他们被淡化甚至消xiāo 解了;
4、在语言上,别出心裁地追《练:zhuī》求新奇怪异;
5、基于以上特有的内(读:nèi)容和形式,呈现出平淡【dàn】性、不(读:bù)确定性与荒诞性的总体特征。
我将从以上[pinyin:shàng]5点出发,结合具体作品回答问题。
01 在内容上带有浓重的虚无和悲观色彩
后现代主义作品主旨消极低沉,基调灰暗阴冷,充分反映出了冷漠、孤独、恐惧、绝望的情绪。在这些作品中,世界混乱无(繁:無)序,四分五裂,人生支离破碎,虚【练:xū】幻莫测。布(繁:佈)阿福德尔对此在《新小说派概述》中评价说:
“荒诞成了明摆着的事。它如同(繁体:衕)昨日上帝的存在一样,是无需讨论的。”
在这里,所有传统价值观[拼音:guān]念都崩溃了,人生失去目标,失去希望,陷入无法摆《繁体:擺》脱的精神危机。幻灭感压倒了一切,生命不再有任何意义。面对无意义的生存状态,人无能为力,只能冷漠地在迷惘、郁闷中痛苦地煎熬,无聊地活着。
巴思的《飘浮的de 歌剧》中的叙述者就宣称:
“认识到一(拼音:yī)切皆空的道理 ,这(繁体:這)当然是压倒一切的想法。一切皆空是条真理。”
在法国新小说名作,罗伯·格利耶的《橡皮》中,一个叫杜《拼音:dù》邦的人千方百计躲避死神。可他在逃过杀手的枪口后,最终还是被官方侦探当作刺客而误杀。该侦探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地工作,最后反而杀死了自己本应保护的人。显然,这个故事表明了人的努力的徒劳与无意义(繁:義)。
在海勒的开创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先河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有一条《繁体:條》荒谬邪恶,专门捉弄摧残人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天罗地网般地控制着全世界。由于它的(pinyin:de)存在,正常的事物变为不正常,反常、荒诞离奇的事物变为正常。活人被当成死人,而死人仍被当作活人对待。在它面《繁体:麪》前人既无力抗争,又无法逃避:
“只能是一只皮球,被无{pinyin:wú}人格的巨型机器愚蠢无聊地踢来踢去。”
在贝克特所【练:suǒ】作荒诞派戏剧经典《等待戈多》中,两个走投(练:tóu)无路,在困苦中挣扎的流浪汉无缘无故地苦苦等待一个名叫戈多《拼音:duō》的人,而这个神秘的人物却似乎永远不可能到来。
《等待戈多《练:duō》》剧照
对于他们来说,每天的生活既无目的又无意义,不管做什么事都是荒唐的。既然一切都失去了意义,那么活[读:huó]着除了无望地等待别无选择。显然,他们的遭遇揭示了“人类在一个【pinyin:gè】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在后现代主义[繁:義]作家们看来,各种现实形态无(繁:無)论怎样不合理与不可理解,都是生活中不可改变的本来内容,因而都应屈从与接受。任何给混乱以秩序的做法都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还会使问题变得更糟。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一书中写到:
“在比利·皮尔格姆无{pinyin:wú}法改变的事物当中有过去、现在与将来。”
事实上,《五号屠场》的中心思想便是指出逆来顺受,是对待生活的最正确的态度。由于采取了这种极端悲观与虚无的态度,后现代主义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完全摒弃了理想,不再追【拼音:zhuī】求任何意义与价值,不再有任何使命[读:mìng]感和责任感。写作对他们来说完全变成了自娱自乐的语言排列组合的游戏。
02 在形式上,力图推翻所有传统的文学规范,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规则的束缚。
这些作家们在“一切都无关紧要,随便什么都行”的口号推动下,他们在写作中大量使用实验性手法,力求篇篇花样翻新。在后现代派小说【练:shuō】,如“黑色幽默”小说和“新小说”中,传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被彻底消解了。约翰·霍克斯[拼音:sī]曾言:
“我是在假设小说的真正敌人是情(练:qíng)节、人物、背景和主题的基础(繁:礎)开始写小说的。”
他的话表达了大多数后现代派小说家的创作态度。就情节结构而言,后现代作品否定了其完整、连贯的传统标准,不再建构由开端、高潮、结尾组成的结构层次,不再寻求事物发展的线性因澳门银河果关系,使所叙述的事(shì)件都成了断断续续的碎片。
因此,这些作品结构松散零乱,难以辨认,情节或前后跳跃,颠三倒四,或散漫无章,若有(yǒu)若无,或头绪纷乱,扑朔迷离。有时现实世界与人物意识与潜意识交融,事实、回忆、联想、梦境交织掺杂一处,不加区别地同时展开,没有逻辑性,无情节可循。所谓故事,不过是人(拼音:rén)物活动的梗概。
为(繁体:爲)了追求小说结构《繁:構》的创新,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不到200页,却分成了127章。约翰逊的《不幸者》由27个不相连的部分组成,读者可以随【练:suí】心所欲地从任何一个部分读起。
很多后现代派小说,如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巴斯的《迷失在游乐场里》《题目》《生活的故事》等都采用了(繁体:瞭)“元小说”(即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传统小说往往关心的是人物、事件,是作品所叙述的内容;而元小说则更关心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小说中往往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喜欢告【练:gào】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更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的形式。
在这《繁:這》类小说中,作者不仅交代故事内容,而且大谈小说世界杯的创作方法,就如何写作的问题同读者探讨,公开告诉读者,“我们写的东西都是编造的”。
比如,在《迷《拼音:mí》失在游乐场里》,作者使用大量篇幅介{拼音:jiè}绍讲解有关写作的各种知识。例如,叙述者在开篇第一段谈到:
“文字下面划一(拼音:yī)道直线,是手稿上标明排斜《读:xié》体的符号。在印{拼音:yìn}刷品中这斜体字相当于口语中对单词和短语的重读,也通常用来排作品的标题,更不必说。”
在这篇小说中,这类解《读:jiě》说遍布各处,极速赛车/北京赛车而主人公安布鲁斯在游乐场的经历却只是时隐时现地作为陪衬。
同时,很多后现代派小说还采用了“拼贴”的方法。所谓“拼贴”是指[练:zhǐ]在作品中插人大量不同风格、不同开云体育文学题材的材料,如他人语录、广告词、新闻报道、图画等。这类作品的写作高手巴塞尔姆,他曾言:
“片断是我信赖的惟一形(xíng)式。”,“拼贴[繁:貼]原则是20世纪所有艺术手段的中心原则。”
由于充斥着用特殊方式并列一起的各种毫不(练:bù)相干的语言片断,如答案选择、目录、大小不(拼音:bù)等的标题等,巴塞尔姆的小说曾被称为《繁:爲》“语言拼贴画”。
在他的小说《白bái 雪公主》中,不bù 仅穿插与作品内容关系不大或根本无关的报纸标题、广告词、流行歌曲,甚至还有征求读者意见的问题表。
英国作家克·布·柔斯的《穿过》也是一个大拼盘,其间故事片断、诗歌、图画、手稿复印件等纷然杂陈。库弗的《保姆》共分108节,每节都构成一个(繁体:個)独立的叙(繁体:敘)述单位,因此也明显是用拼贴手法写成的。
众所周知,现代派作家也曾广泛使用拼贴手法,但该手法在他们那里是重新组成整体的一《读:yī》种手段。后现代派作家则不同,他们的“拼贴”是将各种碎片原封不动地插入文本之中,让它们彼此之间及与[繁体:與]文本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完全保持散乱无序状态,根本构不(拼音:bù)成具有统一性的整体画面。
显然,这种拼贴组合是【拼音:shì】被用来体现了中心散失,世界支离破碎的现象的。
03 在人物塑造上,人物不再是作品的中心和支柱,他们被淡化甚至消解了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传统的典型人物塑造方法被彻底否定了。人物往往被极大地淡化,甚至消解了。他们不再是作品的中心和支柱,而只是文本中一种可以替代的道具,起着把散乱的情节串在一起的作用。很多后现代作品很少描写人群、社会,而且这里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浑圆饱满,发展变化的,而是粗线条、二维剪纸式(shì)的,而且经常还是用漫{拼音:màn}画手法描画出来的。
在这些人物中间没有传统的理性人物,有的只是性格扭曲、畸(练:jī)形,多有思维障碍、意志障碍、心理《读:lǐ》障碍,性情冷漠、麻木的怪人,甚至还有不少精神病患者。如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中的比利·皮尔格姆。
不仅如此,后现代派作品还充斥着性格破碎、自我分裂的非人格化人物。这些人没有自由人格,没【méi】有自主的意识、感情,语言不通,思维混乱,猥琐卑贱,奇形怪状,往往是些被环境挤扁了的可怜虫。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并非是“人物”,而只是象征(繁体:徵)与符号。
冯内古(拼音:gǔ)特在《五号屠场》中曾言:
“本小说里几乎没有人物wù ⋯⋯因为书里【pinyin:lǐ】大多数人物都是被巨大力量弄得无精打采的玩物。”
为了充分表达人物的非人格化特征。很多人物都没有姓名,只用“我”“你”“他”,或干脆用字母来表示,如罗伯一格利耶的小说《去年在马(繁:馬)里安巴》中三位主人公被分别以X、A、M为代号,《嫉妒》中“叙述者”的《读:de》妻子也被作者称为“阿X”。
在后《繁:後》现代主义作品中再也看不到为了追求某种理想而奋(繁体:奮)斗的英雄形象。既没有了笛福笔《繁:筆》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鲁滨逊式的人物,也没有了海明威书中与命运抗争,在重压下表现出优雅风度的罗伯特·乔丹式的硬汉。
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些毫《拼音:háo》无雄(pinyin:xióng)心壮志的反英雄。这一点,可以参看我之前的回答: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拼音:de)“黑色幽默”文[练:wén]学流派,有什么样的艺术表现?》
04 在语言上,别出心裁追求新奇怪异
在语言的使用上,后现代主义作家也追求新奇怪异,大搞语言实验,“文字冒险”,极尽玩弄语言技巧之能事。威廉·加斯曾言《读:yán》“在小说中,我的兴趣在于转变语言”,“作品中只有一{yī}件东西:词语以及它们如何产(繁:產)生作用与如何相接”。
赛奥·德汉评论加斯作品时指【pinyin:zhǐ】出:
“在这些作品里由于(繁:於)无情节、无主线、无人物”,“故事的惟一{pinyin:yī}兴趣想必是在于语言[pinyin:yán]本身了。”
他们的话显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为了追求语言上的新奇特别,萨洛特在《行星(读:xīng)仪》中使用【yòng】了很多同音异义词,让它们多次重复出现,让(繁体:讓)读者从这些同音词中寻找其内在的联系。
米歇尔·布拉尔的《变心》一书中每句为一段,有的句子长达半页多。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语言冗长、紊乱,有大量重复赘述及相互矛盾的词语,而且还使用了一种“循环对话”的独特的绕脖子的话语方式。如其中有一段上级军官审讯下级军官时的对话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你说我们不能惩罚[繁体:罰]你,你这杂种,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
“我没有说过你们不bù 能惩罚我,长官。”
“什么时候?”上{读:shàng}校问。
“什么什么时候?长[繁:長]官。”
“好呵,你倒审问起我(拼音:wǒ)来了。”
“请原谅。长官。可是《读:shì》我不太懂您提出的问题。”
“你(练:nǐ)什么时候没有说过我们不能惩罚你?这个问题难道你听不懂吗?”
“不懂,长官,我[练:wǒ]听不懂。”
“你刚才对我们说过了,现在,你来回[繁体:迴]答我的问题。”
“可(读:kě)是叫我怎么回答呢?”
“你又在问我wǒ 一个问题了。”
“请原谅,长官[练:guān],可是我不知道怎样回答你(pinyin:nǐ)的问题,我从来没有说(繁:說)过你们不能惩罚我。”
“现在你告诉我们,你【拼音:nǐ】什么时候确实说过这句话。我在叫你【拼音:nǐ】告诉我们,你什么时候没有说过这句话。”
此外,在巴思的《烟草经纪人》中,有三个女人吵架,相互辱骂。对骂持续了近六页,所用骂人的词语[繁:語]多达二百多个[繁体:個],竟没有出现过一次重复,从而也显示出作者语言使用上的独出心裁。
总体而言,后现代主义作家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热衷于构造(读:zào)语言迷宫。因(yīn)此,其作品经常晦涩难懂,令人在阅[繁体:閱]读时不是在欣赏而是在猜谜。
05 基于以上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平淡性、不确定性与荒诞性的总体特征
1、平淡性
由于后现代主义作家不再追求理想信念,不再力求在艺术中建立具有超越性、永恒性的彼岸世界,而只想在文艺中表现自己的主观精神、天赋才能及记录自己看到或感知的世界的零碎片断。他们在作品中大都(pinyin:dōu)热衷于描写日常琐事及人的本能需求,对重大事件、典型环境不屑一顾,也不探寻生活表《繁:錶》象后面的东西。因此,他们的作品内容空洞、乏味、浅薄,缺乏深刻的意[练:yì]义。
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反映不出任何问题,毫无道德功能与审美功能可言,只是靠语言技巧维持的文字产品。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这(读:zhè)几乎可以说是一【拼音:yī】切后[繁:後]现代主义文化形式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十二条军《繁:軍》规》剧照
后现代主义作品不再提供任何现代主义经典作品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意义与经验。例如,普鲁斯特、里尔克或乔伊斯这样的现代主义作家似乎有解{pinyin:jiě}释不完的意义。但后现(繁:現)代主义作品却完全相反,它提供给人们的总(繁:總)是阅读经验,无法在解释的意义上分析。
它们只是在浅表玩弄指符、对立、文本的力等概念,它不再要求关于真理的老观念,只是玩弄文字表面的游戏。他们的主要焦(拼音:jiāo)点不再是关于任何思想,而是关于语言,关于语言的表达,文本的论争。旧有的,传统【繁体:統】的观点,思想都不复存在,只有文字本身。
2、不确定性
美国文学评论家伊哈布·哈桑曾言:“后现代主义有‘不确定的内在性倾向’。”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世界上的(pinyin:de)事物都是不确定的,它们千变万化、纷乱复杂、混沌一片,令人根本无法搞清楚。一切皆为偶然【pinyin:rán】性,没有必然性。如果在作品中将事件、人物,意义都明确化,那么就违反了生活的真实。因此,为了如实表现生活的混乱与不确定,就要将文学作品不确定化。
一般说来,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意义、情节结构{pinyin:gòu}、人物形象等都是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一切都可能,一yī 切又都不可能,既可作如是解,又可作如彼解。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主义作品是不(练:bù)可以解释的。首先,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意义经常飘忽不定、不可捉摸。这些作品有的空洞无物,令人不知所云,有的用荒谬绝伦的情节表示玄而又玄的哲理,带有强烈的神秘【繁体:祕】色彩。
在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中,当纳粹的火《huǒ》箭袭击伦敦时,美国军官斯罗士洛普与女人云雨的地方【练:fāng】恰好就是火箭落下的地点。那么性和死亡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书中一群专家对此作了调查,但得出的结论是模棱两可的,在这里并没有宿命的意思。
因此,事实上这里(繁:裏)的一切都是不明{míng}确的。火箭爆炸、人的性行为及科学研究都是无法说清的生活的任意行为。
其次,后现代主《读:zhǔ》义作品的情节安排也带有很强的模糊性。在这些作品中,时空不分,过去、现在、将来相互交(练:jiāo)错,情节线索被分解成许多毫无关联,可以随意插入{rù}抽出的部分。
叙事结构混乱luàn 无序,任意跳跃,前后矛盾,叙述角度随意变换,忽此忽彼,时而进入叙{pinyin:xù}事者的思绪,时而又进入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难以分清哪是人(读:rén)物的意图,哪是叙述人的意图,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
同时,后现代作品往往不【练:bù】给出一种结局,而是多种可能性结局,既可这样,又可那样。例如,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有四种结尾,奥布赖恩[拼音:ēn]的《在游泳一两只鸟》有三种结(繁体:結)尾。
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也极富不确定性。在后现(读:xiàn)代作品中,很多人物(wù)身份不明,如品特《生日宴会》中的两位客人,还有很多人物的身份变幻不定,令(读:lìng)人难测。
《烟yān 草经纪人》中的亨利·柏林盖姆的身份持续变化,先是【拼音:shì】变成彼德·赛尔上校,后又变成巴尔的摩爵士,再后又变成农场(繁体:場)主蒂姆·米歇尔和尼可格斯·楼厄。
在品钦的小说《V》中,V的身份更是变化多端:一位叫维多利亚的英国姑娘,一个名叫维罗尼卡的美国荡妇,一个叫维拉的德国妓女,一位也叫维罗尼卡(kǎ)的意大利富婆,甚至还可能是维{繁体:維}莱塔城或是一个叫做威伊《yī》苏的已消亡的国家。
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人物还具有极强的破碎、不定型性。在作品中,这些人物从未得到《练:dào》过符合逻辑、系统全面地形象刻画。作者对他们心理的描写模糊缥缈,难以捉(练:zhuō)摸。对他们的行为的描画充满偶然性与无目(pinyin:mù)的性,对他们的出身、经历、家庭亲属关系等也很少交代。
例如,在约瑟夫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zuò)者始终没有对主人公尤索林的容貌特征、家庭背景、成(pinyin:chéng)长(繁体:長)经历等作任何介绍。
因此,这些人物大都没有完整的形象与明确的性格特征(拼音:zhēng),个个(拼音:gè)人格残缺不全,面目模糊不清,从而无法给读者留下清晰可辨的、肯定的印象。米歇尔·蒙苏来评论新小说的一段话,事实上对后现代主义(繁体:義)的这些不确定特征进行了概括性地总结:
“在新小说里,最平常的对象也是捉摸不定的,也(pinyin:yě)能把人搞得晕头转向,人物是捉摸不定的,姓名变来变去,情节是捉摸不定的,一会儿一个意(练:yì)义#28假定曾经有意义的话#29,描写是捉摸不定的,……新小说的世界是海市蜃楼的世界,是闪烁变幻的镜花水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什么也抓不住。”
3、荒诞性
大多数后现代主义作品都从内容到形式表现出了明显的荒诞感。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兼小说家加缪曾这样解释荒诞:“荒诞在【练:zài】于人,也在于世界,它是目前人与世界之间惟一的联系。”
也就是说,荒诞是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产生的。人们总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当他们发《繁:發》现世界充满了不合理,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可寻时就产生了荒诞感,而这种感觉反映到文学作品(pǐn)中就形成了荒诞的思想主题。
当然,荒诞的主题并非为后现代主义文【pinyin:wén】学所首创,由于荒诞是典型的现代西方人的世界观,这一{yī}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已广为流行。
例如加缪的小xiǎo 说《局外人》,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等都已明确地描绘了一个混乱不堪,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没有结果的荒诞的世界。然而,这些作品在表达荒诞主题时使用的是传统的文学澳门新葡京形式,有逻辑严密的结构、生动感人的情节与栩栩如生的人物。
但后现代主义作品则不同(繁体:衕),它们采用了反传统、反小说、反戏剧的荒诞手法来表达荒诞的思想内容。在这些作品中,情节荒诞离奇,人物怪{guài}异扭曲,语言破碎混乱,结构违反常规,从而形成荒诞的形式与荒诞的思想主题的统一。
总体而言,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西方文学评论界对其始终争论不休,毁誉不一。但客观地看,后现代主义文学存在着很强的两面性:
一方面它在指导思想、创作原则上有明显的缺陷《练:xiàn》,有极强的过激性、破坏性和消极性;另一方面,在形式的革新中它也确实创造出《繁体:齣》一些有益的东西,并由此扩大了文学的表达可能性,因而又具有一定进步意《拼音:yì》义。
回答完毕(读:bì)。
本文链接:http://21taiyang.com/Business-Operations/12223904.html
现代主(拼音:zhǔ)义的经典电影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